它以瞬息的功夫
刻下了永恒的一笔
它以瞬息的功夫
刻下了永恒的一笔
凌顺龙
我初中毕业已经55年了。近日,桐乡市崇福初中60届举行同学会,30多位老同学首次重聚故乡,簇拥着班主任浙民师,共话55载得失甘苦冷暖悲欢。
崇福初中几易其名,但始终未改其民办性质。1957年8月,崇德(翌年11月并入桐乡)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拨款1000元作创办费,崇福镇开办了这所民办初中,为一批辍学少年提供继续就学的机会。学校设在一幢“大宅门”里,厅堂充作礼堂,卧室改成教室,拆毁的城墙平整出操场;同学们一块土布作书包,课桌凳都是各自从家中搬出来的,高矮大小层差不齐。筚路蓝缕,却不偷工减料。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按照教育大纲实施,与公办学校同步。教的主动积极,学的自觉认真,同学们都如期完成了学业,县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其学历,不少同学考上了公办高中和师范学校。
当年的初中,强调学习“拼”在课堂,极少布置课外作业。放学了,同学们就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或看小说,或打乒乓,或装配矿石收音机,或制作蝴蝶土标本……
学校每年都要放“农忙假”,每次长达一二十天。我们背着铺盖到近郊农村,支援抢收抢种。白天跟着农民伯伯割稻插秧,夜里就在农家厅屋里打地铺。虽说吃饭不要钱,但一日三餐总不外乎青菜南瓜豆腐汤。印象最深的是“大办钢铁”,学校附近也垒起了小高炉,凡是属铁的——包括每天煮饭用的镬子也投了进去,用柴火“炼”出来的“钢锭”竟是灰里的豆腐渣,连垃圾箱都不肯接纳。
劳动,让同学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然而,超负荷的劳累,劳民伤财的辛苦,则给同学们的健康和学业带来些许负面影响。
天灾人祸,国家跌入了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7月,崇福初中被迫停办。先后4年,学校培养出了111名初中毕业生。在同学的心目中,在家乡的镇志上,这所民办初中以瞬息的功夫,刻下了永恒的一笔。
(作者系浙报集团退休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