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傅氏家族104人抗战 8人牺牲
抗战老兵之子傅海:愿先烈们安息
诸暨傅氏家族104人抗战 8人牺牲
抗战老兵之子傅海:愿先烈们安息
本报记者 曹漫
少小离家老大还 有苦从不言
傅海的父亲傅祖明, 1921年生,诸暨县化泉乡杨梅岭下村人(今诸暨市街亭镇杨梅岭下村),那时全村约有千余户,大多姓傅。他考上县立中学时恰逢碰上“七·七事变”。在傅祖明留下的记事本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载:“自1937年11月1日早晨,东方未亮,漫天星斗微笑着,仿佛在欢送我的旅程,我离开亲人,投入陆军通信兵第二团……”
傅海曾听父亲讲起,在河南信阳的一场战斗中,军部指挥所已撤退,作为通信排长的他正在收拾整理通信器材,一抬头忽然发现日军离他只有几百米,正朝他追赶过来,企图活捉他,幸亏当地一百姓将他藏于地窖中才幸免于难。解放后傅祖明被分配到新疆驻守多年,还因历史原因屡受牵连。但傅海记得父亲在世最常说的话就是:“我很好,那些死去的战友才可惜,人要知足。”
天命之年勇杀敌 魂断镇海
傅鸣盛, 1890年出生,中校军衔,是傅海的族辈太公,曾是一名教师。“九·一八事变”后,傅鸣盛投笔从戎,在国民党军官冯圣法的部队里担任营长。1936年,他转到国民党80师437旅旅长陈德法旗下的1127团任军区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日本军队跨过杭州湾登陆金山,企图攻占上海。在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傅鸣盛跟着陈德法一道杀敌。淞沪会战失败后,傅鸣盛遵军令退守到浙东宁波镇海一带。1941年5月的一天,他们碰上日军从宁波附近的海域侵袭,他率兵英勇反击,日军挫败,但其很快反击,并缩小包围圈,将他们围困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小山村里,傅鸣盛不畏强敌,冲锋在前。不幸的是,在反击中他头部中弹,英勇牺牲,时年51岁。
那时,他诸暨老家的小儿子傅裕光才3岁,还没把父亲的样子刻在心里,却再也无法相见。“我的2个哥哥和3个堂兄也参加了抗战。”如今已两鬓斑白的傅裕光告诉记者,傅氏家族很多人都是结伴参军抗战。8年抗战,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一道,用青春和血肉铸就了民族的精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104员傅家勇将参战
7位烈士遗骸未归
截止记者发稿时,傅海已查证出傅氏家族先后有104位先辈参加了抗日战争,其中有8位烈士。在杨梅岭下村,有一个建于乾隆年间的傅氏宗祠,距今已260余年,它巍然屹立在村中,默默记录着傅氏家族的辉煌与传统。记者从族谱上看到,除了傅鸣盛外,还有7位傅姓人员也在抗战中阵亡:傅汝肇,在长沙会战中牺牲;傅凤祥,在1938年8月15日被日寇的飞机轰炸死在武昌黄鹤楼下第九小学内、国民革命军通信2团4营15连4排驻地的操场上;傅德耀少校,在河南省庐氏县横涧镇部队受鬼子突袭,他因生病不能行走,恐为其辱,乃自戕身亡,年仅31岁……
据悉,8位烈士中仅傅鸣盛的遗骸在抗战胜利后,被中共四明山根据地的三五支队赠棺送回诸暨杨梅岭下故里安葬外,其余7人遗骸都没有回来。“最大的心愿是愿先烈们安息,我会把更多参与抗战的先辈名单整理出来,这是他们应得的尊重。”傅海说。
2010年9月的一天,46岁的傅海找来了武汉会战的纪录片给父亲傅祖明观看,看到曾经熟悉的场景,一向沉默寡语的父亲瞬间老泪纵横,甚至因情绪波动太大一病不起,于次年3月去世。在收拾父亲遗物时,他翻到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照片、文字资料,了解到傅家有许多先辈都参加了抗战,他开始追寻那些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