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较真

因为“红色典藏”
两位老友半个世纪后再相逢

  因为“红色典藏”

  两位老友半个世纪后再相逢

  本报记者 吴琴峰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特别是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涌现出来的抗战英雄和事迹,都很值得大家缅怀。为此,本报撰稿人采访了71位在浙的抗战老兵,写成了“红色典藏之浙江抗日老战士的烽火人生”系列报道,并在每周三将这些热血故事展现给读者。

  自从6月17日第一批报道见报以来,读者纷纷来电来信。有寻找失散多年的战友,也有要说说自己或亲人抗战的故事……今天,选取两则故事和读者一起分享。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再相见

  一对57年没见过面的老朋友,通过本报的报道重新相认,这戏剧性的一幕让记者给遇上了。徐复文看到本报关于孙坚的报道后,觉得很眼熟。在仔细核对报纸上刊登的年龄和工作单位后,徐复文认定,孙坚就是他寻找多年的老朋友,并致电编辑部要求帮忙确认。在与孙坚取得联系并确认后,记者帮两位老人连上了这通等了半个世纪的电话。

  1953年,徐复文退役转业后来到了浙江财政厅,与孙坚一起共事,一起参军的经历让两人成了好朋友。1958年,徐复文调到了丽水龙泉县(现龙泉市)林业局工作,从此两人就没再见过面。后来徐复文回到了杭州,已无从寻找这位老朋友。

  “没想到通过报纸,我们又重逢了,真的很感谢你们。”电话的另一头,是孙坚激动的声音。“我们聊了很久,还约定8月份的时候一起去疗休养,到时候好好叙叙旧。”

  我的姑丈是“白皮红心”抗战人士

  近日,编辑部收到读者陈栋生的一封来信:“我最近在关注老年报‘红色典藏’上的抗日老兵故事,觉得很有意义,让我想起了姑丈虞在璋的抗日故事。”

  虞在璋是抗战时期宁波慈溪的爱国民主人士。1941年8月下旬,新四军淞沪游击队五支四大队在淹浦乡(现为宁波慈溪观海卫镇淹浦村)洞桥虞家建立抗日办事处,开展敌后工作。时任淹浦乡乡长的虞在璋不仅协助五支四大队筹款、筹粮,出钱请医买药照顾伤员,还接待和保护来自根据地的新四军指战员。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陆慕云、张大鹏等同志都在虞家吃饭和住宿过。在解放战争时期,虞在璋与地下党和武工队也都有来往,在解放前夕还帮忙筹集经费和粮食,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说完虞在璋的故事后,陈栋生感慨说:“我姑丈当年是‘白皮红心’的人物,为革命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和牺牲,值得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好好纪念他。”


浙江老年报 较真 a0008 因为“红色典藏”
两位老友半个世纪后再相逢
2015-07-13 浙江老年报2015-07-1300010;浙江老年报2015-07-1300011;浙江老年报2015-07-1300012;3942221 2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