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才艺

手制杆秤

  手制杆秤

  称的是良心

  本报记者 苗露

  木材、铜管、刀口、星位……一杆小小的杆秤上有许多的部件,每一部分都需要制作者的精细打磨与耐心制作。今年72岁的葛彰葵便是一个做“细活儿”的人,他手中造出的杆秤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

  1962年,不到20岁的葛彰葵便去当时的东阳木雕厂上班。每天8小时工作结束,他便会跟着一个永康师傅学做秤。白天上班,晚上学手艺,就这样折腾了一阵子,葛彰葵的杆秤也能拿到市面上去卖了。

  到1979年,葛彰葵铁了铁心,辞职专门做秤。

  “我们那时候要通过县计量局考核才能公开做秤,还有考核证书发的。”葛彰葵回忆,当年与他同一批有4个人领取了考核证书,3个人在市区设点做秤,而他则到横店做了10多年,当地居民都信他的品牌。

  “制作一杆秤要过32道工序,少一项都不行,眼睛很容易就累了。”葛彰葵说,他现在眼睛不太好使了,一杆秤需要2个半小时,甚至3小时的作业时间,有时一天也就只做出2杆秤。

  如今,市面上各类电子秤层出不穷,杆秤逐渐淡出了市场。葛彰葵说,现在还有一些卖水果的流动小贩会来他这里买秤、修秤,家中的两个儿子虽也会制作杆秤,但都有了别的职业,不能专职做这个了。

  即便如此,葛彰葵也从没想过要靠做短秤赚钱。40多年中,他没有做过一杆黑心秤。“有些时候刀口距离偏差几毫米,重量就会相差好多。”葛彰葵说,自己也曾遇到过不法商贩向他提做“黑心秤”的要求,全都被他一一回绝了。

  据他回忆,做秤的“启蒙老师”曾经教育他“心正则公正,公正才能秤正,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这些年来,葛彰葵一直以这句话激励自己,纵然生活并不富裕,也绝不做愧对良心的事,不毁自己的招牌。“别看秤不大,称的是良心。”


浙江老年报 才艺 a0005 手制杆秤 2015-07-06 浙江老年报2015-07-0600005;浙江老年报2015-07-0600006;浙江老年报2015-07-0600010;3935092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