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买保健品 就如女人买衣服
是谁 让老人“冲动”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陷入保健品营销圈套的为何总是老年人?本报请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葛辉,解析老年人痴迷保健品背后的原因。
冲动型消费惹的祸
葛辉并不认同“骗”这个概念,她说:“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老人认为他们不是受骗,而是正常消费。有些人事后觉得是上当了,但至少在消费时他不这么认为,我把这定义为冲动型消费。”
所有消费基本靠冲动,每个人都有冲动消费的对象。葛辉将老人买保健品比作女人买衣服,老年人省吃俭买保健品,就像收入并不高的女性买昂贵的衣服。
“女人买了一屋子衣服却不穿,老公敢反驳吗?老人买了一屋子保健品却会被子女指责。”葛辉说。究其原因,很多老年人属于被供养的状态,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供养者看来,老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超出支出能力的不道德消费。”
从“拟亲”中获得家庭感
为什么会冲动?原因有二:追求生命的长度;无处打发时间(亲情缺失)。
“很多老年人把保健品当药吃,他们觉得只要吃药就能长寿。”葛辉说,对生命长度的追求导致老年人产生不理性的保健品消费行为。
同时,老年人从买保健品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交,甚至获得了亲情。“只买不吃,是对于拟亲的冲动。老人认为,哪怕买的保健品都是垃圾,但我找别人聊天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贴心的呢。”葛辉说,老人愿意花钱买服务,而非保健品。
“老人和子女之间往往有利益牵扯,和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之间就是小年轻陪你聊天、解你心结。”葛辉说。
解决方法:社会组织的支持
避免老年人保健品冲动型消费,最直接的方法是子女的孝顺和陪伴。然而,很多子女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时,就需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支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组织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帮助老年人参加正规的健康教育。
“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信源是很单一的。他们特别相信自己仅有的一两份报纸上所看到的信息,特别迷信咨询,所以缺乏多元信息辨别的能力。”葛辉说。
此外,即使老人知道对方是骗人的,但还是会掉进去,因为他的时间无处打发。如果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社交平台和辨别能力,就不容易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