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穿越★
汪龙和:机智送信 危险重重
支援抗战 为新四军送情报
汪龙和的家乡——安徽省巢县槐林嘴镇蒋家冲村是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1年皖南事变后,活动于皖江地区(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人员等,组成新四军第七师。
新四军七师在汪龙和家乡附近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士们都住在村民家里。日本鬼子对农村地区进行“扫荡”时,新四军便和鬼子打游击,阻挠鬼子“扫荡”。
汪龙和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他和村民自愿为新四军战士送信,贴抗战标语和发传单。时间久了,就与新四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44年,汪龙和与同村十几个青年一起加入了新四军七师。因为年纪较小,组织上安排汪龙和做了通讯员。“我经常给新四军七师十九旅旅长林维先送信,年纪小没见过这么大的官,送过去之后一直不敢正面看旅长。交了信,就老老实实退出房间,等他叫我进去再把回信带走。”汪龙和笑着说。
送信的途中处处都是危险,汪龙和选择了绕远路避开敌人。因为是当地人,他对地形很熟悉,能利用地势做掩护,躲过敌人的封锁。除此之外,他还特地选在敌人巡查较松懈的深夜送情报。
由于汪龙和的机智,他的送情报行动从未被敌人发现过。
不能暴露 转移改为夜行军
1945年8月,为了保存战斗实力,在皖江的新四军七师部队开始往山东转移。汪龙和决心跟着部队走,从此背井离乡。
在转移途中,汪龙和在部队当通讯员,白天休息时要送信,回来后又拿上随身携带的重要装备跟着部队走。“当时我只有16岁,所带的武器弹药比较笨重,加上要送信,身体就受不了了。”排长考虑到他年纪小,就让他跟着号兵去学吹军号。
转移途中十分艰险。尤其是行进到山东的南凌后,就有敌人的飞机来轰炸。当时司令部的马匹都被敌人从飞机上俯射打死了,新四军的弹药配备没有敌方充足,两条腿的战士逃不过飞机轰炸。怕暴露目标,部队休整后,就把行军时间由早上改为晚上。
转移途中遇见过数不清的危险和苦难,汪龙和说:“我们吃这点苦不算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前辈们比我们更苦!”
说着,汪龙和宝贝似的拿出了一只搪瓷小碗,外面是红棕色的花纹:“这是那次转移保存到现在的唯一纪念品。”当时部队是准备无后方支援作战,汪龙和一不小心把这只碗弄丢了。
“丢了这只碗,我就只能用手抓饭吃了。”趁着部队中途片刻休息,他和当时的指导员说了一声,就快速沿着原来行进的路线找碗。“没想到还真的让我找到了,哈哈!”
这只碗成了汪家的传家宝,汪龙和说:“要让后辈们通过这只碗了解到,当年抗日战争是多么不容易!”
【记者手记】
86岁的汪老用“少小离家老大回”来形容自己。中国人向来有故土情节,汪老16岁就离开家乡,跟着部队先是北战后是南征,家乡离他越来越遥远了,1949年来杭后便很少回去了。
老人心中对家乡始终有着遗憾。1994年,汪老特地带着后辈回到家乡,向他们讲述那段历史。汪老说,虽然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战争是不能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