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玉:投笔从戎 敌后抗战
★坚强后盾★
张吉玉:投笔从戎 敌后抗战
简历
张吉玉 1925年生,山东济阳人。1944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济阳县垛石桥区农救会员、县委宣传部干事、人武部总务股长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绍兴地区公安处保卫科长,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总务科长,浙江省劳改场场长、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等职。1995年12月离休。
张吉玉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初中生。1944年3月,张吉玉自愿辍学,参加抗战。5月,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被送到中共济阳县委举办的党员培训班学习。
遇袭从交通沟转移
1944年冬季,结束了党员培训班的张吉玉,被分配到刚开展工作的济阳县五区农救会工作。
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开展工作,首先要学会乔装。“穿着农民的衣服,腰里别着枪,手上拿着锄头,跟农民一起耕作、劳动。”白天劳作,晚上就要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主要围绕两大问题讨论:日本人为什么侵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抗日。开完会休息,张吉玉也从来睡不深,怕鬼子来偷袭。
张吉玉确实遭遇过偷袭。他在杨家村工作时,经常住在村西边的一户菜农家的菜棚里,距离敌占区的苗家坊子1.5公里。一天黎明时,张吉玉听到狗叫声和嘈杂的人声,他出门一看,判断是鬼子偷袭,马上跑到保长家里,通知保长鬼子来了,让大家赶紧转移。同时,点燃草堆,向四周的田家屯、白杨店等发出报警信号。“这是我们定下的暗号,晚上看到有火,就是鬼子来了。”
听到枪声后,张吉玉马上顺着交通沟转移。交通沟是抗战时期为方便军民打游击,在平原地区挖的沟。群众将村与村通马车的路挖成宽0.8米,深1米左右的沟,使日伪军的汽车不能通行,骑兵行进也有很大难度。而抗日军民可进可退,能随时转移到敌后打击日军。“交通沟不是笔直的,走几步就有一个弯。因为子弹发射是直线的,这样做能尽可能避免被敌人的子弹打中。”
日伪军知道有交通沟,白天就动用大量兵力并强迫群众填平交通沟。为了阻碍敌人,区中队、武工队、民兵就打冷枪,群众听到枪声,就停止工作,卧在地上。到了晚上,军民一心再把白天填上的沟重新挖开。
把伪军改造成“白皮红心”
在新区开展工作,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搜集敌情,其中包括各村村民参加伪军的情况。“我们主要给伪军家属做工作。”张吉玉说,跟伪军家属挨个谈话,责成他们去做工作,如果汉奸继续做坏事,家属也有连带责任。
做了工作后,大部分群众都很配合。“有的伪军家属知道要带敌军过来,就会通知我们,我们再汇报给上级,根据敌军的人数等信息,判断是埋伏还是转移。”
不少伪军通过教育,被改造成了“白皮红心”,表面为日本人办事,实际上是忠于共产党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热烈欢呼庆祝抗战胜利。“当天晚上,终于吃了顿安稳饭。”张吉玉说。
【记者手记】
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张老身体很好,也喜欢出门跑动。这几天,张老受邀参加一个庆祝活动。看得出他很高兴,还特地拿出邀请函给我看。
我猜,张老的高兴也许因为他仍被记得、被尊重。就像这段历史,需要被铭记。这些精神,值得传颂。
在张老的回忆录《温故知新——我的主要经历》续编中,他在前言里这样写道:身体尚好,闲坐不如写文章,充实老年生活。对意见我乐于听,虚心接受,衷心感谢;对建议,经考虑,决定写续编,以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