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常青特刊

文章导航

边三:冲在前线 英勇杀敌

  边三:冲在前线 英勇杀敌

  ★血洒战场★

  简历

  边三 1927年生,山西代县人。1943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先后任六分区一连副班长、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一连班长、副排长等职。后又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到德清,曾任德清县人武部科长、书记,县工业交通局负责人,县航管所书记、站长,县交通局副书记、副局长等职。1988年4月离休。

  堂哥假扮“花姑娘”杀鬼子

  边三老家在山西代县滩上镇,受父亲和二哥的影响,16岁时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警卫团当战士。

  边三原本不叫边三。报名参军时,登记的战士问他叫啥名,他说没名字,在家排行老三。首长拍板,那就叫边三吧。

  边三最近身体不太好,腿上旧伤复发,容易抽筋。他指了指左小腿上一前一后两个伤疤说:“这是鬼子的刺刀刺的。”

  1943年,驻守在小镇上的日本小队长山本常出来找“花姑娘”,害了不少人。边山与堂哥都恨得牙痒痒,两人一商量,决定给山本一点“颜色”看看。

  堂哥长得很清秀,又会武功,装扮成花姑娘,戴上假发套,穿上花衣服,再描上柳眉红唇,在镇上来回走几遍,山本果然上钩了。一天傍晚,山本带了警卫跟上了堂哥,刚走到偏僻小路上,埋伏在那儿的边三“嗖”地跳出来。山本一看不对,马上反抗,紧随其后的警卫也挥舞着刺刀冲上来,一刀刺穿边三的小腿。

  堂哥的功夫十分了得,只几个回合,山本就败下阵来。边三虽然被刺穿小腿,可他忍着剧痛,抽出砍刀,结束了鬼子的性命。

  加入尖刀排 夺下雁门关

  “《亮剑》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那里,现实中打仗比电视里演的要残酷多了。”边三对电视剧《亮剑》有点“意犹未尽”。

  边三就说了一个与《亮剑》有关的故事。代县的城西北有个雁门关,俗话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4年2月的一天,八路军和日本鬼子同时抢夺雁门关阵地,打了4个多小时,谁也没有拿下雁门关。战况惨烈,到处都是尸体。

  八路军部队首长决定组织一个尖刀排,在半路上狙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已是副班长的边三坚决要求加入,说自己熟悉山上地形,知道在哪里伏击能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尖刀排攀爬悬崖峭壁翻过山岭,守在一个两边山体峭立又有掩体的山道上,把前来增援的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敌人的部队得不到及时增援,我军战士越战越勇,很快夺得了雁门关阵地。

  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边三究竟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已经记不清了。他回忆了参加过的我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

  1944年秋,边三所在的部队和日本鬼子争夺风格梁阵地。三天三夜,阵地终于被我军夺得,可是不甘失败的敌人两次组织大量兵力进行反扑,一次次进攻,一次次地被我军击退。但我方损失也非常惨重,团长牺牲了,整个团1000多人仅剩下七八人,其中团政委也已受伤。

  “政委不能死!你们就是抬也要把政委抬出去,你们把手榴弹全部留下,阵地留给我。”边三对战友们说。

  战友们抬着政委离开了。鬼子又攻上来,边三扔光了所有的手榴弹,最后头部中弹倒下。醒来时,已经躺在八路军战地医院的病床上了。

  【记者手记】

  边三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战事过去已久,许多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也说不清了。我想,把他对我说的故事记录下来,是紧要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做《红色典藏》系列报道的目的,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这一点点努力,还原并记录那个年代。为了老同志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忘耻辱,铭记历史!

  ★信念之光★

  简历

  徐达庆 1923年生,浙江上虞人。1937年在后方参加抗日宣传,向学生教唱抗日歌曲。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北上抵达苏北涟水。曾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1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立三等功和四等功。1958年,转业到地方,在检察院、粮食局等系统工作。1982年离休。

  徐达庆:少年革命 举家抗战

  徐达庆出生在绍兴上虞县驿亭镇横塘徐家岙村。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就设在这里。

  徐达庆的兄长徐涤生便是徐家岙开展革命活动的奠基人。徐达庆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学唱革命歌曲

  徐达庆说,1937年8月13日爆发淞沪战争,二哥徐涤生在上海职业学校读书,由于接触了进步思想,二哥参加了革命,并回到老家宣传抗日。徐涤生筹办了私立兰阜小学,白天教小孩子读书,晚上是成人夜校,同时还宣传抗日信息,传达前方情况。

  从此,这个沉静的山村点燃了革命的烈火。

  “学校刚开办,我曾在里面上过一年学,除了上正课之外,主要是揭露日寇的侵略行径,教唱的都是革命歌曲,有《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激活,徐达庆如数家珍般报出一串串歌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兴致所至,他大声唱起了《松花江上》。一边唱着,一边有力地挥动右手,歌声铿锵。

  “空闲的时候,找出老磁带放一放,能听上大半天。”徐老语重心长地说,“这段历史可不能忘记啊。”

  县工委设在他家

  1939年5月,上虞县工委原设在百官后郭乡,1940年10月暴露之后,就转移到了徐家岙徐达庆家里。

  1940年,党派袁楚良同志来兰阜小学任教,徐达庆就是这时入党的。“我入党的时候只有18岁,其实对很多事情很懵懂。”

  他当时称袁楚良为先生,听他讲红军的故事,讲战士的勇敢。袁先生叫徐达庆在村里做一些组织联络工作,散发传单,为党的行动提供方便。

  1940年底,上虞县工委书记傅子评、陆温如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不得不离开,后来工委实行流动作战,不固定设在徐家岙了,但在兰阜小学任教的还是党内的同志。

  县工委撤离徐家岙后,此处改成了特派员据点。“我们家就成了联络据点,我服从党的决定,从事地下工作,护送革命同志,传递情报,铲除汉奸,组织民兵到敌占区去捉翻译。”

  1942年,绍兴皋北抗日自卫大队要从地方上选派骨干充实队伍,徐达庆迫不及待地想参加,但组织分析了他家的情况,常有革命负责人来他家中,因此要求他仍留在村里做好敌后宣传工作。

  “所以我只是做了掩护和宣传文书等工作,没有上过一线战场杀鬼子,这是我的遗憾。”对于自己的功绩,徐达庆十分谦虚。

  【记者手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光过去70多年,当年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多年军旅生涯的印记牢牢印刻在徐达庆身上,徐老举手投足间仍充满英气,说话时语速极快、声音朗朗。

  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牺牲精神。无论是转业到地方,还是工作换岗,徐达庆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他说,人总是要老的,但思想不能老朽,要永葆革命的青春,永远跟党走。他如是想,也如是践行。


浙江老年报 常青特刊 a0003 边三:冲在前线 英勇杀敌 2015-06-24 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08;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07;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1;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2;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0;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5;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8;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20;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7;浙江老年报2015-06-2400019 2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