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灶”暖胃暖人心
文成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
“老年灶”暖胃暖人心
文成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
本报讯(记者 周德双)“自从有‘老年灶’,我们再也不用愁吃饭问题了。”在文成县百丈漈镇下石庄村,记者见到了为60岁以上的低保、孤寡老人开设的专有食堂——“老年灶”。说起“老年灶”,居民赵沛达赞不绝口。作为全县的第一个试点,下石庄村的经验给其他地区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带来了启发。
据悉,文成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6.84%,老龄人口比例居温州市第二。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文成在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上,摸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赵沛达是文成县百丈漈镇下石庄村村民,每天一到饭点,他总会前往“老年灶”。老赵和村里另外8位老人每天必来这里“报到”。下石庄村的“老年灶”,由村里的赵东辉老人无偿提供自家房子作为场所,并由他来义务做饭。收费标准是每人每顿5元,由政府补助资金,老人们自付2元就可以吃上热腾的饭菜。
“下石庄村的‘老年灶’,是助餐式养老服务的试点。”文成县民政局副局长陈燎原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们开始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如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2014年底,全县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85个,其中社区照料中心56个,村级照料中心29个。
从帮助解决困难、空巢、高龄老人日间照料、就餐等实际困难入手,文成县还建立“老年灶”28个,有效解决农村低保、孤寡、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吃饭难问题。
记者从文成县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文成将再新建村级照料中心80家,其中“老年灶”助餐点23个,到2017年底前实现全县60%的行政村建设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老年灶”专攻“吃饭难”问题,公建民营性质的社会福利中心则激活了城镇养老院新转型。
来到黄坦镇的双龙路,一幢鹅黄色的建筑映入眼帘,门口写着“文成县社会福利中心”。它的出现撕去了文成县长久以来无专业化、正规化、合法化养老机构的标签。
文成县社会福利中心作为2013年温州市“十一个”工程之一,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全市首个床位数达200张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由县政府投资、日月星养老集团(上海爱以德)经营。试营业2个多月,已有30多位老人入住。
“通过‘公建民营’方式,推动文成县养老服务模式转变。”陈燎原表示,作为文成县第一家正规的养老机构,县社会福利中心的建立意义重大。同时,文成县连续3年把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以推动乡镇养老机构转型升级。目前,已有10所敬老院完成改造,2所区域性敬老院已建成,也将引入“公建民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