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眼中的老人、子女和卖保健品的
《保健品搅和了一家人》系列报道②
警察眼中的老人、子女和卖保健品的
本报记者 王杭晨
上周,本报刊登了一个女儿的烦恼(详见本报6月10日头版),因家中两位老人热衷购买保健品,且无力劝说,无奈之下向本报倾诉。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更令人无奈的是,不仅子女劝不住,民警也很为难。
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好几位市民向天水派出所报警,说他们的父母被卖保健品的骗了。尽管派出所多次出警,始终没个结果。
“子女报警,一般是因为带着父母去退货却找不到人,以为对方跑了,向派出所报警。”民警说。
有好几次,民警碰到老人和子女直接大吵起来。
去年有一次闹得挺大,儿子带着父亲去退保健品,工商局和药监局都来了。面对来退货的老人和子女,保健品公司的工作人员认为,老年人愿意来买,他们也没有强卖,他们只是针对老年用户群体去推荐保健品,并没有违法。
“货退了,子女也没办法说什么,反而使老人更加信任卖保健品的。”民警说。
这时,保健品公司便“全身而退”,老人将矛头指向子女,就升级为了子女和老人的家庭内部问题。
虽然不是强买强卖,但大部分保健品会销都涉及虚假宣传、过度销售。浙江荣必邦律师事务所主任荣继祥表示,如果明知没有这方面疗效,但是夸大宣传,算是欺诈行为,在法律上来说可以双倍索赔。
事后,民警跟这位儿子交流时,儿子说,父亲一听保健品就跟中邪一样,多少次劝他不要买,一点用都没有,保健品商家的无良行为,让他深恶痛绝,而最终的处理结果,也是他意想不到的。
“出警那么多次,我发现很多老年人买保健品不是为了吃,主要没人跟他讲话,而推销人员都很会讲话,‘大伯大妈’叫得他们很高兴。另外,很多老年人怕死,当某个人生了某种疾病的时候,只要别人提一点,他就会听进去。”民警说。
除了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之外,老人和子女在购买保健品的理念上也有分歧。
民警告诉记者,很多报警的子女不是不相信保健品,而是不相信老人买回来的保健品。老人和子女越争吵,问题就越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反而使两者之间存在更大的沟通漏洞,这时候保健品公司便坐收渔翁之利。
“很多子女要我们管牢老年人,不要让他们来买保健品。这一点我们很难办,也很苦恼。”民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