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乐寿

柴马标:养生经就是爱动脑

  柴马标:养生经就是爱动脑

  本报记者 王杭晨

  眼前这位戴着眼镜、伏在案上奋笔疾书的老人,便是这次的主人公——柴马标。柴老今年80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散发着一股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气质。确实,目前他正在编撰《浙江通志》。

  每天笑哈哈

  所以没三高

  柴马标出生于诸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2周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一个原本平静的家庭灾难骤起,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也因此走上了苦涩的童年之路。年幼丧父的他,四处流浪,以放牛和讨饭为生。柴马标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也无平坦道路可走。

  “很多人听过他的经历都要流眼泪的。”柴马标的妻子俞先美说。

  “我的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在饥寒交迫中能吃上一口饭而努力着。”柴马标说,但他在磨炼中练就了顽强的意志力和豁达的心态。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想来,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坚持了下来,和过去相比,我们的晚年生活比童年真是天差地别。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还有什么理由评说生活差呢?更没有任何理由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所以我每天心情开阔,笑哈哈。别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我没有三高。”柴马标说。

  写书、动脑

  老年痴呆走开

  柴马标非常热爱文学,喜欢读书。闲暇之余,他花了3年时间编写《柴氏宗谱》,以5年时间完成回忆录《走过的路——我的回忆》。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文化老人,16岁才开始读书。

  1953年秋的一天下午,柴马标正在安基埂头放牛,柴家村校教书的陈友林老师走到他身边突然停下来问:“马标?今年几岁了?想读书吗?”柴马标不假思索地说:“想读书,可我还要放牛,不放牛就没饭吃了。”

  然而老师并没有放弃。在老师的支持下,1953年,柴马标以16岁“高龄”进柴家小学读书,以赶鸭子上桥的方式读完小学;1956年被保送杭四中读书;1962年杭州商业学校毕业。

  从小学到从杭州商业学校毕业,柴马标前前后后一共只读了8年半,虽然时间很短,但他的文学造诣却很深。

  他在回忆录中谦虚地写道:我不是专业作者,虽然在工作中写过一些文章,也起草过一些政策性文稿,但是那都是纯业务性、阐述单一的短篇文章。以回忆录的形式,将人生之路综合、浓缩成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古稀之年超过万字的文章,对我来说也具有巨大挑战。

  “退休以前,他也经常写东西、动脑筋,肯定不会得老年痴呆了。”俞先美笑着说。

  柴马标说,他在读书看报时,不纯粹看,有用的东西他还会记下来,这是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整理资料累了

  就玩玩电脑游戏

  柴马标于1962年提前毕业到省食品公司做计划统计工作,1997年正式退休,辛勤工作35年。由于退休前工作比较繁忙,退休后的生活在柴马标看来便是“整天无所事事”的状态。他迫切想要做点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3年,柴马标受原单位所托编写《浙江通志》第55卷国内贸易篇。

  按照要求,初级阶段柴马标要收集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地方报纸、书籍的相关资料。

  但是档案馆里的资料通常都不完全,于是柴马标就去联系并采访相关人士,将对方讲的话整理出来,前前后后任务量非常大。

  柴马标开玩笑说:“我感觉我的工作跟你们记者差不多,还要去采访。”

  “现在,他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梳理资料。客厅里堆得到处都是,我们也不敢去动它,动一动就翻乱了。”俞先美说。

  整理资料非常费脑,累了,柴马标就通过玩电脑游戏放松一下,然后继续回到书桌前开始工作。这一坚持就坚持了3年。

  柴马标的计划是2017年初稿形成上交,经过审查,若合格了,2018年便可印刷,到那时他的阶段性任务就完成了。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我来说是‘老年尽朝晖’才是。”柴马标说。


浙江老年报 乐寿 b0003 柴马标:养生经就是爱动脑 2015-06-17 浙江老年报2015-06-1700002;浙江老年报2015-06-1700004;浙江老年报2015-06-1700005;浙江老年报2015-06-1700007 2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