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朱德
本报记者 楼嘉卉
一张张黑白照片,讲述了徐树年47年的戎马生涯。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到空三师九团一大队(王海大队);从战士一路走到政委,徐树年的经历就像那一本本相片簿,充满了厚度。而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当警卫员的那三年,无疑是他最看重的篇章。
如今,92岁的徐树年居住在杭州,颐养天年。
初见他时,银白的头发往后梳得一丝不苟,粉蓝色的条纹衬衫,搭配着黑皮夹克、黑西裤、黑皮鞋,更显酷劲十足。跟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相比,徐树年感觉年轻不少。也许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吧。
从王震到朱德
作为保卫军队首长的士兵,警卫员的挑选很严格。“忠诚老实,政治坚定,灵活机动,还要接受过作战考验。”这四点,是警卫员最基本的要求。
1938年,15岁的徐树年刚刚参加革命,加入了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那一年,徐树年跟着部队从老家河北向山西行进,途径灵丘县时,与日军狭路相逢。
“放下背包,跑步前进。”伴随着阵阵枪响,全员马上进入了战斗状态。因为年纪轻,头脑又灵活,徐树年被调到队伍前端充当通讯员。“一排进攻”、“二排防御”……冒着枪林弹雨,他不断在队伍中穿梭,传达作战指令。在事后的战斗总结会上,这个刚参军的小伙子受到了首长的表扬。
转折,可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1940年,徐树年成了当时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警卫员。
1942年的一天,徐树年像往常一样在司令部里巡逻,旅部首长突然叫住了他:“组织上决定把你调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当警卫员。”徐树年一下子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自己是要给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当警卫员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同时,又有点担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
两个“第一次”
徐树年说,跟在朱德身边保卫的工作由卫士负责,他和其他六七个警卫员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内务,轮流跟班,其余时间基本在司令部里巡逻。所以,虽说成了朱德的警卫员,但刚开始的几天,他都没见到总司令的面。
当时,八路军的总部设在延安王家坪。一天,王震将军来到总部,老远就对着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棉裤膝盖上打着补丁的老首长打招呼,直喊“朱总司令”。那天,正好是徐树年当值。他这才发现,眼前这位跟战士穿得差不多的长者,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总司令。
“虽然当时朱总司令没有注意到我,但我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第一次见面,已经令徐树年喜出望外,而第一次与朱德交谈,更让他激动不已。
又是一天,轮到徐树年执勤,见到这张新面孔,朱德径直朝他走去。“他轻轻地拍我的肩膀,笑着问我叫什么、是哪里人。”在徐树年的回忆里,所有细节都很清晰。“当得知我是河北人时,总司令接过话茬就问:‘那你知道那个地方为啥叫河北省呢?’”徐树年说,自己在家只断断续续地上过两年小学,刚认得几个字,这一问,还真把他给问住了。“朱总司令特别耐心地解释给我听,慈祥、亲切。”而那个答案,他几乎一字不差地记到现在。
未完待续的故事
徐树年在朱德身边呆了三年,每一件小事都让他印象深刻。
“有一次,边区召开妇联大会。朱总司令讲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后,竟然还教大家怎样煮面条腌咸菜、怎么吃大豆、如何种庄稼。在南泥湾,他还和养猪场的同志促膝谈心。”
在采访的过程中,徐树年一直很努力地回忆着当时的细节和情况。可他毕竟已是92岁的高龄,采访进行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徐树年突然揉了揉太阳穴,对记者说:“我的头有点晕,血压好像有点高。”记者深感采访时间太长给老人带来的不便,不敢再叨扰。倒是徐树年觉得很抱歉,又找出不少老照片与我分享。“可惜,当时没那个意识,没能跟朱总司令合个影。”
其实,除了在朱德身边的经历,徐树年自己的故事也很精彩。1945年,他离开司令部又回到了部队;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1950年,他成为了空军的一员。
不过,关于他的更多故事,就只能等到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