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亲情

脆弱的乖孩子

其实不是没征兆,是小细节被忽略了

  脆弱的乖孩子

  其实不是没征兆,是小细节被忽略了

  近期,杭州发生多起少年轻生事件,孩子因与家长口角,或在校受批评,或学业压力大等因素,采取极端处理方式,酿成惨剧。

  5月12日,杭州朝晖中学初二女生袁丹(化名)在家跳楼自杀,学校、家人都未发现女孩当日有任何异常。

  在校挨批 行为无异常

  袁丹性格开朗,在家常跟父母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成绩也保持得不错,曾考取年级第一。

  5月12日,袁丹放学后按惯例到奶奶家吃晚餐。奶奶回忆,当日袁丹看上去心情不错,吃了满满一碗炸酱面,还看了会儿电视。

  7时许,妈妈开车来接,回程小丹一直玩手机,未讲一句话。母女俩到家后小丹直接进了卧室。中途楼上的小孩乱跳影响到她写作业,她还叫父亲,说楼上又吵起来了,这是她跟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

  之后,小丹的父母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叫女儿的名字没有回应,赶到卧室查看,也没有人。父亲从窗子探出,只看到女儿落到了车库的顶棚上,赶下去时已晚。

  小丹留下字条:“自修课我在做作业,李某往后退时撞了我的桌子,抽屉里的罐子掉了出来。我把罐子捡起来,本来想打他一下,但想到他不是故意的,就把罐子放了回去。这时邵老师看到了,就罚我写2000字检讨并家长签名,同时家长写2000字反思。”

  垃圾桶里还有一张揉皱的条子:“我知道我自己这样做很自私,但我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我爱父母,奶奶,姑姑,所有的亲人朋友、同学。”

  回想当天,小丹的父母没有发现孩子有异常举动。事后,父母查看小丹的QQ空间,才发现当天小丹在空间留言:一死了之。

  专家建议:

  是父母更是朋友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浙江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赵国秋表示,孩子应从小培养受挫能力。家长不仅要扮演父母的角色,更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就一些矛盾冲突问题,家长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

  首先,生命教育, 孩子除了学习,周末还需参加补习班,不懂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乐趣。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生命的意义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有好习惯和好成绩。

  其次,提高孩子的情商,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能总是让孩子单独在房间学习,让孩子与朋友多相处,培养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生理、心理,变化都非常剧烈,容易冲动。生活阅历少,心智不成熟的他们,除了家长和老师,就是同年龄段的朋友,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与经验。

  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多加关注。

  孩子极端行为前的征兆

  确认孩子是否处于自杀高危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许多症状看起来很像这个年龄常见的行为。但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会把这些古怪的行为推到极致。这里提供一些孩子可能自杀的不寻常讯号:

  1、情绪低潮

  孩子出现情绪低潮,先看看是否属于正常的情绪起伏。警告信号包括胃口或睡眠改变、失去活力、无法集中精神、出现退缩倾向。上文中的小丹在回家途中沉默不语其实是一个信号。

  2、态度转变

  做事情更容易放弃,觉得自己根本无力影响任何事物。将“我真的没办法”、“干嘛白费力气”等挂在嘴边。对自己或他人没有耐心、更容易争吵,动不动就生气,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平息。

  3、珍贵的东西送人

  孩子把平常珍惜的录音带、CD、照片、海报、金钱或是其它任何珍贵的东西送人,都应该询问原因。

  4、沟通障碍

  孩子有时会试图表达或透露自杀念头,但父母一听到关于自杀的暗示就打断其说话,未让孩子说出心里话。

  5、社交平台忽视

  由于不想倾诉或无人可诉,孩子在极端行为前常常会在自己经常交流沟通的社交平台留下蛛丝马迹。比如QQ空间、微博、朋友圈等,家长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留言、状态,尽早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上文的小丹即在社交平台留下了自己的话,但事后家长才发现。

  本报综合


浙江老年报 亲情 a0006 脆弱的乖孩子 2015-06-03 浙江老年报2015-06-0300004;浙江老年报2015-06-0300009;3901404;浙江老年报2015-06-0300018;浙江老年报2015-06-0300019 2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