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
杭州禁烟五年回访
医院较好 商场、办公室等公共场合“烟枪”不少
北京推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
杭州禁烟五年回访
医院较好 商场、办公室等公共场合“烟枪”不少
本报记者 王杭晨
中国烟民超过3亿,占全球烟民三分之一;二手烟受害人群为7.4亿;全球每10包烟中就有4包中国生产;中国每年香烟消耗数量2万亿支,连起来可绕地球4192圈;2014年,烟草行业工商税利达到10517.6亿元,相当于新西兰全国GDP。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将实施“史上最严”控烟条例,在禁烟场所吸烟者最高可罚200元。
杭州于2010年3月就正式实施《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是中国较早出台控烟条例的城市。一场轰轰烈烈的控烟战席卷杭城各个角落,几乎一夜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杭州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条例实施满一周年之际,杭州香烟销售量下降了20%,烟民数量下降了2%。然而近几年,人们发现,禁烟令似乎进入了“疲软期”,在某些场合吸烟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
医院: 干净整洁无烟蒂
5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进医院大门就看到了“无烟医院”的警示牌摆在当中。金阿姨告诉记者,她在医院当志愿者已有七八个月了,每天上午三个半小时,这么长时间下来,没有看到过随意吸烟的人。“医院里有一个专门的吸烟室,大家都去那里抽烟。”
随后,记者在医院内的走廊、病房、诊疗室等区域观察了近1个小时,并没有发现吸烟现象,地面上和垃圾桶边也没有发现烟头。
公交车: 部分乘客无禁烟意识
记者在杭州的一些公交车内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公交车内并无吸烟现象,但也有个别令人担忧的情况。在35路公交车站内,一位男司机正站在车门口吸烟,由于快到发车的时间点了,司机赶紧猛吸几口,随后将烟头扔于垃圾桶内。虽然当时司机开着车门和车窗,但是一走进车厢还是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
记者观察发现,车内还有一位孕妇,以及多位带着孩子的母亲。
快发车时,一位中年男子急急忙忙跳上车,他一手拿着点燃的烟,一边寻找公交卡,并没有意识到要熄灭手中的烟。所幸,司机及时提醒,乘客才“逃过一劫”。
商场: 过往人群无人阻
湖滨银泰的电梯入口处,一位男子正旁若无人地吸着烟。该男子旁边的一个女士用手扇了扇烟雾,换了个地方站着。许女士说,她一闻到烟味,就会有种想吐的感觉。
“感觉禁烟条例并没什么用,说处罚,谁去罚呢?”许女士说。
记者观察了一会儿,在男子吸完一支烟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上前劝阻。大多数人对在禁烟区里吞云吐雾的行为,表现得很“宽容”。
办公室: 烟雾缭绕是常态
杭州的控烟立法,是经“一进一退”后才得以前行。“一进”在于控烟者最关心的办公室禁烟。一开始,卫生局把禁烟的场所限定为集体办公室。但到了法工委,引起了争论,最终改成了不分人数的办公室。大家在讨论中逐渐明确,一个人的办公室,来了客人,就变成公共场所,自然要控烟。
遗憾的是,办公室禁烟强制性相对较弱,很多公司并没有打起“控烟战”。
徐女士在一个小公司当设计人员,平时杂事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她所在的办公室共有6人,3位是烟民。
“每天从早抽到晚,实在是受不了。别的办公室的人从不来我们这串门。”徐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常常“友情提醒”,但是对方总是好了一天,第二天照抽不误。
“一天下来,满身烟味,连我家的猫都不愿意碰我。”徐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