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禹”后继有人
七旬老人在父亲影响下一生致力治水
“当代大禹”后继有人
七旬老人在父亲影响下一生致力治水
本报记者 余晓叶
在杭州余杭,有一位71岁极朴素的老人陆见华,一直致力于生物治污、生态护岸的研究。
“我做水利研究,是因为父亲的影响。”陆见华的父亲陆祖荫被不少人尊称为“当代大禹”,在新安江、上犹江等全国10余个水电站保留着他的修建痕迹,在高速路面下、古老运河畔深藏着其专利技术。2014年,陆祖荫去世,享年101岁。
提前让新安江发电
陆见华的父亲陆祖荫,毕业于浙江之江大学土木系(后归属于浙江大学)。解放后进入水利系统工作,历经黄坛口、上犹江、新安江等诸多国家级水利设施的设计修建。
陆见华回忆,父亲古稀之年时仍会到这些地方看看。尤其是新安江水电站,他经常去看。
半个多世纪前,正是在这里,陆祖荫与许多其他工程师,成功让新安江提前一年发电。
当时的新安江围堰足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用100多个5层楼高的木笼连接起来。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木笼应“整体沉放”,有成功先例可循,但工期较长且耗时耗力。
时任新安江水电站围堰主任工程师的陆祖荫,却提出了“分段沉放”的方案。即把木笼的宽度先做好五分之三,沉放到江底,抽干里面的水后再继续加宽加固。
这方法大大缩短了围堰工程的施工时间,使得新安江水电站提前一年发电。
父子合作研发
“联锁板桩”
有人将陆祖荫比作当代的“大禹”,是因为他敢于推陈出新。而在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探索。
1965年,陆祖荫得知赣北溪霞水库基础渗漏,他开始萌生在水坝内建造地下连续墙的念头。
“父亲叫我一起做国产联锁钢筋混凝土板桩(简称‘联锁板桩’)技术的研发,我们把实验室当成家。”陆见华说,父亲平时很节俭,会把一张卫生纸剪成四块用,可是对于技术研发他很肯花钱。
当时,不少专家认为,“联锁板桩”作为一项实用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不让该技术半途而废,陆祖荫决定以个人出资的形式,委托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对这项技术进行实用的可行性分析。
2008年,基于“联锁板桩”技术的“Y型桩”,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人合作研发时,父亲做了一个“联锁板桩”的模型,装在一个布袋里。每天背着布袋,跑各种地方宣传介绍这个模型。
“我当时嘲笑他,背个布袋像乞丐一样。”陆见华说,自己花了几天时间,做了一个袖珍模型,父亲出门就可以装在口袋里了,方便很多。
言传身教影响儿子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专家,他敢于创新,作为一名父亲,他对我言传身教。”陆见华说。
退休后,陆祖荫也不肯闲着,在家里开起了“民间科研所”,继续执着于“联锁板桩”技术的研发。
“从做模型开始,塑料泡沫、木头、硬纸板等废旧材料都用上了。”陆见华说,在父亲看来,“家庭不只是一个生活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生产和科研单元。”
如今,父亲去世了,陆见华也一直致力水利研究。他时刻想着创新技术,天天在外面奔跑,希望推广自己的技术,对水利作出贡献。
“妻子在4年前去世,去年父亲也去世了,支持理解我的人都不在了。”陆见华将双手覆在眼睛上。
陆见华说,有时候他会觉得很累,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因为,自己要延续父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