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往事

杭州女知青插队落户到宁海

  杭州女知青插队落户到宁海

  本报记者 曹漫

  67岁的祝宝秀至今还记得,51年前9月14日傍晚,她在原来的省人民大会堂门前(现杭州延安南路家乐福超市一带)戴着大红花,和准备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坐着大客车,一夜颠簸,最后到了宁海市长街。她从未想象过自己会在那里生活13年。

  巧妙躲过溺水危险

  翻山渡水后,祝宝秀落户在长街区下属的岳井公社岳井大队第2小队。“两条长凳加一块木板就是床,不通电只能点蜡烛。”她对记者说,落好户,安好家,就是跟农民一道劳动。去田里拔草施肥、上山砍柴、下河割草,从没干过农活的她,很快把这些活儿学会。

  印象最深的是割水草,她和另外一位女知青,乘着简易竹筏,因为水草根茎深,她们看到一片,就用竹竿把竹筏固定,一个在前面割,另一个在后拉。有一次,正在用力割时,不知怎的,竹筏忽然进水并不断下沉。她们又惊又怕,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一抬头,祝宝秀看到自己是在桥底下,她抓住桥梁上的木头,身体悬空,看到竹筏一点点浮上来才敢再站回去。“水好几米深,我是个旱鸭子,要是掉下去了可惨了。”祝宝秀唏嘘不已。

  奶奶卖了戒指

  寄钱资助

  那时候,知青劳动也和当地村民一样记工分。出去劳作一天,记两个工分,约8分钱。但是这工钱要等到年底时才结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祝宝秀的父亲知道后,便每个月给她寄10块钱。虽说父亲有50来块的工资,可要养活家里8个人也不容易。

  后来由于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更是捉襟见肘,一次,父亲连这10块钱也拿不出。奶奶知道后,狠心把自己结婚时的金戒指卖了,换了9块钱,再找人借1块钱,凑足10块钱给祝宝秀寄去。

  即便是有家里的资助,但因岳井公社地处山区,物资进来都不容易,一担柴都要卖四五块。祝宝秀的中饭常常是先喝上一大杯凉水,然后冷米饭就着咸菜,吃完马上下地干活。

  生孩子

  也是一场“大考”

  1970年,祝宝秀和同是杭州来的知青潘宗明结婚。1974年,祝宝秀怀孕待产,为了节省路费,他们准备在宁海当地生小孩。在宁海长街卫生院检查时,医生觉得祝宝秀肚子里的孩子胎位不对,建议 她去县医院剖腹产。夫妻俩很是紧张,做了躺椅,周围的农民也帮忙做了抬轿用的工具,准备到时候渡水把她抬过去。

  后来,祝宝秀找当地的接生婆帮忙看胎位,接生婆说胎位正常,她便准备在家里生。“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去县医院生孩子要花好多钱,接生婆接生才5毛钱。”生活的窘迫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是大多数人都绕不过去的坎。

  好在孩子生下来健健康康,祝宝秀算是松了口气。1976年,潘宗明获准回到杭州,随后,祝宝秀由于眼疾日益严重,申请病退也回来了。此后,她换过几份工作,但是她的努力程度和做出的成绩都让领导同事感到惊叹,“下乡时吃苦磨练了我的意志,此后生活再苦都是甘甜的。”祝宝秀感慨。


浙江老年报 往事 a0006 杭州女知青插队落户到宁海 2015-05-18 浙江老年报2015-05-1800002;3850306 2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