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头版话题

央视专题报道老去的农民工:

真的不能再亏欠他们了

  央视专题报道老去的农民工:

  真的不能再亏欠他们了

  5月1日,“五一”劳动节,央视《新闻1+1》播出了一期节目,题为:老去的“农民工”。

  片中,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经济学博士任远表示,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社会保障问题非常严峻。

  50多岁的王思浩,来自江苏,在上海打工。因为没有手艺,仍在做搬砖、运水泥等重体力活。王思浩所在的工地,像他这样超过50岁的农民工,占到了一半。

  报道中说,在大城市从事体力工作,虽然辛苦,但和在老家种地相比,收入上毕竟还有很大差别,甚至可能会翻番,这应该是许多高龄农民工,为何还要拼体力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翼分析,这部分农民工下有孩子需要抚养,上要对父母尽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到城里打工。这是无奈的选择。

  中老年农民工辛苦劳作几十年后,本应进入到人生的秋季,收获的季节。但他们却在这样的一个年纪,不得不再次打工,是什么造成了他们这种没有选择的状况呢?

  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虽好,但根据此前开展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调查,在武汉、南宁等地,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参保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为零。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张翼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险的缴费率相对较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加起来达到43%左右。如果企业把所有这些保险交齐,压力确实非常大。

  对农民工来说,眼下的压力大于对未来的筹划。虽说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有非常显著的增长,但随着通货膨胀,以及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各类开支的增加,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让父母安度晚年,他们不得不牺牲当前对未来保险的开支。张翼介绍,在此前退保大潮中,绝大多数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到年底都把养老保险退掉,然后拿着现金回家。

  还有一种情况。2008年《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才开始被覆盖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网下。但这也意味着,在近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工里,将有一大批人因不满15年缴费年限,而无法领取养老金。

  过去几个月,深圳市社保部门被接二连三地告上法庭。当事人之一的肖叶青,在她身上,有着第一代农民工群体的深深烙印。生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跟随打工大潮南下深圳。直到2006年,肖叶青所在的服装厂,才给工人统一办理了社保。在深圳工作20年后,虽然工作的稳定性让她看起来与城镇职工无异,但在退休的节骨眼上,她却因为没有缴满足够年限的养老保险,而面临养老难题。

  “我们在外面买的是职工保险,转回农村一个月才拿几十元钱,拿的钱还没有买的钱多,很不划算。”肖叶青说。

  劳动强度大,健康风险高,维权意识差,福利保障相对较弱,这些都是困扰高龄农民工的问题。

  怎么办?张翼提出三点建议:改革现行缴费率较高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降低企业的社会统筹部分和农民工自己缴纳的部分;把城镇与农村的养老保险进行对接,使农民工能够非常顺利地把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回家乡的居民养老保险,增加他未来的收入;加大劳动执法检查的力度。

  节目最后,主持人董倩说:“老一辈农民工一辈子都在付出,我们整个社会亏欠他们的不少,甚至太多。他们劳作了一辈子,我们真的不能再亏欠他们了。”


浙江老年报 头版话题 a0001 真的不能再亏欠他们了 2015-05-06 浙江老年报2015-05-0600008;3869801 2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