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结缘数十载 一心重振婺州窑
与陶结缘数十载 一心重振婺州窑
说到婺州窑,金华的古玩收藏者都知道一个名字——陈新华。
最近,陈新华的“金华婺州窑陶瓷博物馆”在古子城“落户”,古色古香的小楼每天都会迎来不少参观者。每当有人在参观之余询问婺州窑,这位出生于1955年的工艺美术大师总会露出孩子般得意的笑容:“我就是喜欢自己动手做,能看到大家欣赏我的作品,就满足了。”
本报记者 苗露
1973年,刚满18岁的陈新华从金华古方陶瓷厂被选拔到龙泉瓷器厂“进修”。
在这里,他结识了恩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我原来不喜欢陶瓷。在龙泉那段时间,彻底改变了想法。”
原以为到了龙泉能够马上学手艺,陈新华满是干劲。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师父起初只是让他烧陶,根本没有别的要求。烧陶的过程简单乏味,年少好动的陈新华很容易走神。一次,他没注意火候,烧过了头,谁知把陶器取出来一看,发现根据温度与陶泥品质的不同,所制成的陶器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样子。“这可比以前玩过任何东西都有意思。”陈新华说,从那之后,他算是真正爱上了陶器。
如今的婺州窑风生水起,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起步时的艰难。
2003年,金华收藏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婺州瓷文化研讨会。几百件婺州窑陈列在案,让陈新华叹为观止:“看到婺州窑的技艺这么好,我心想,不能让它丢了!”
不过,重振之路却不平坦。一开始,陈新华的家人都表示反对。2004年暑假的一天,在金华市少年宫开设陶艺课的陈新华前往景德镇购置陶泥,正巧遇到了前来开会的徐朝兴。师徒二人多年未聚首,一聊便是好几个小时。徐朝兴非常赞同陈新华的想法,还为此专程前去说服了他的家人。有了师父的鼓励,陈新华带着几个有深厚交情的工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婺州窑复兴之路。
“第一次参赛的时候,我也是‘蛮拼’的。”2004年,为了参加景德镇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陈新华回到龙泉构筑窑洞,之后,带着精心挑选的53件作品,第一次踏上展会的舞台。“婺州窑底蕴深厚,这些评委们都是看在眼里的。”陈新华自豪地说,作品获得了专家组一致好评,也为他挣得了展会金奖。
去年,在恢复婺州窑10年之际,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跻身获批29个传统技艺项目,也成为金华市婺城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申请成功对我来说是一个肯定。”陈新华笑着说。为了更好地呈现婺州窑,儿子还专门建了一个“婺州窑陶瓷”的微信公众号,“希望更多人注意到婺州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