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名字谁来定?》
引来读者大讨论
《宝宝的名字谁来定?》
引来读者大讨论
虽然本报《宝宝的名字谁来定?》的报道已于4月20日结束,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电,他们对这一话题也有很多话想说。今天,我们整理了5位读者的反馈,与大家分享。
顾少峰(绍兴读者):读贵报4月13日头版《宝宝的名字谁来定?》,笔者也想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会导致“事不成”。请长辈取名字,是一种传统惯例。笔者做外公那年,给外孙取名“钱庄”,不料女儿、女婿十分满意。
我认为,现今取名应讲究好记、好听、好叫,或吉利或具有某种意义。
唐承庆(杭州读者):这正是我家里目前遇到的一个情况。关于孙子取什么名字,一开始,全家人提议要我多动动脑筋。我也认为这是我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责任。我把儿子的姓和儿媳妇的姓结合在一起,取了好几个名字供大家参考选择。结果,儿子、儿媳妇都没有采纳。
对此,我认为自己应该随和一点,坚决放弃陈旧的家长作风,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俗话说得好,“千金难买自中意”,儿子、儿媳他们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合适的,我不能横加指责,这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即使以后孙子长大了,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还可以向所在地派出所要求申请更改。
陈鸣冈(宁波读者):孙子出生后,为取名确实也动了一番脑筋,儿子、儿媳尊重长辈,要我来取。我就写了10多个名字供他们选择,最后决定取名叫“汉林”。孙子10岁时,提出“我这个名字不好听,像个小孩子的名字,”意欲更名。我当时耐心地向孙子解释,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一个人有无学识、本领,与名字没有必然的联系。随后,孙子取消了更名的念头,现在,正在加拿大留学。
廖大华(嘉兴读者):我是年臻耄耋的离休干部,我认为,人的名字虽然仅是一个代号,但它毕竟代表一个人。因此,必须既有祝福意义,又应好记、好写、好喊。定要远离封建民族旧规,符合当前社会风尚。由于孩子主要靠其父母抚养成人,取名权还是交给他们的父母,只征求我们老一辈意见为妥。
韩乐赐(温州永嘉读者):对每个家庭来说,宝宝的取名至关重要,牵动着上一辈的一片心。农村取名按家谱延续的较多,我的亲眷就有按“福”字辈取名的;而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地带,为宝宝取名时,会寻找“取名馆”等。其实,我觉得一个好名字要具备:上辈的呵护,学校的知识灌溉,社会的教学等。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有颗上进心,这样,名字里的美好寓意,就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