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时代变适 讲述劳模故事
劳动者最美丽。
“劳模”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统称,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的最高荣誉。
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是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标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年代的劳模有不同的特点,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劳模都是学习的榜样。
本报采访了浙江各个时代的全国劳模代表,他们生于不同年代、来自各个行业,他们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每个时代不同的精彩故事。
1956
在他手下 “油老虎”变乖了
本报记者 曹漫
【陈荣材,1925年生,义乌人,15岁赴福建浦城汽车站修理场学习修理和驾驶,1949年,考进浙江省交通厅公路运输局杭州运输处,任驾驶员,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最开始烧的是煤炭,石子路上最多也只能跑25公里每小时。”90岁的陈荣材回忆,1951年,运输处买来4辆新汽车,他因出色的驾驶和保养技能被小组推选为开新车的人选。
上世纪50年代的汽车构造更像曾经农村流行的拖拉机,与今天的相差甚远。汽车多是进口,因制造技术和路况等原因,这些车都是“油老虎”,稍不注意就会超出规定油耗几十公升。那时的中国,能源匮乏,百废待兴,普通工人若能把节约做到极致,就是对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同样开大客车,一般司机行驶100公里要用油24公升,陈荣材却只要16公升,且行驶36万公里安全无事故。早上起来,敲轮胎、加热水、看油、摇一摇发动机,过1分钟再起步,行驶了30公里—60公里后停车查看。晚上回来,陈荣材都把车子用千斤顶顶起来,清洁车辆,检查机械设备、螺丝,4个轮子推一推,“太松轴承容易坏,太紧浪费汽油。”
“不声不响的启动,不多不少的加油,不急不躁的变速……”在陈荣材家里,记者看到他写的《节约汽油延长寿命的十条口诀》。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汽车驾驶教练方法》等书和资料。
1957年,陈荣材被委派去苏联学习汽车制造和修理。他还获得过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这些荣誉里有她一半功劳,5个孩子全靠她照顾。”他指着老伴黄壬子说。
2005年,80岁的陈荣材才真正退休。
“你看,我们学校的学生赴德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呢。”他指着《浙江工人日报》2015年4月14日的报道。他并不像耄耋老者,心也一直在行业“前沿”。
1978
三轮“蹬”出业务来
本报记者 苗露
【万桂香,1943年出生,杭州人,197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杭州市健壮药店营业员】
万桂香与“药”打了38年交道,自1959年调到“济华堂”当药童后,她的生活便与药联系在了一起。
“我文化水平不高,刚工作的时候非常紧张,就怕把人家的药配错,每天只顾着死记硬背。”万桂香每日起早贪黑,碾药、配药、选药……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存放中药的药柜多而杂,万桂香担心自己认错字,干脆把每个药柜都画下来,一一标注,每天都要背几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退休。
“我是‘穿红衣裳’的营业员,卖出去的药关系着他人的健康,不能有一丝马虎。”
万桂香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营业员是个“走俏”的职业,但药店的营业员与百货公司有很大不同。大家管药店营业员叫“穿红衣裳”,因为药品关系性命。
她的药店营业员业务可以说是三轮车“蹬”出来的。
“那时,整个杭州不超过30家药店,我们都是骑三轮车一个区一个区地跑,给人家送药。有时早上5点就要爬起来,为的是中午前把药送到。”
万桂香回忆,当时杭氧、杭重机与杭锅炉等大厂都以健壮药店为定点劳保单位,但由于交通不便,跑一趟就需大半天。为了节省顾客的时间,万桂香和店里其他营业员商量后,想出了个法子——先将各个单位医务室所需药方收来,药店负责配药并送货上门。这样,职工在自家单位医务室就能取药。
勤恳的工作态度与踏实的工作方式获得一致好评,万桂香在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拿了这个荣誉,就要更努力,只能上,不能下。”如此告诫自己的万桂香,更加努力工作。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代,万桂香总是忙得不着家,连孩子们都很少能看到她。
“有一次老伴生日,我特意请假想给他过庆祝。结果我前一天晚上值班,第二天愣是给忘了。”万桂香说,好在家人一直很支持,不然她也不能一路坚持下来。
如今,退休了的万桂香依旧每日翻看药品与养生类书籍,还是放不下那份对药的执着。
1989
织布机前一天走20公里
本报记者 余晓叶
【韩天贞,1953年生,杭州人,1971年12月进入杭州天成丝织厂参加工作,曾当选为浙江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8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韩天贞回忆起当年做挡车工的经历,觉得很难想象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三班倒,围着机器转个不停,夜班的时候依然要提起精神检查布匹。”
19岁时,韩天贞开始在杭州天成丝织厂做挡车工。做了28年挡车工,她落下了腰痛的职业病,常常会痛得直不起腰。“工作中需要经常弯腰,检查布匹、接线头等,久而久之腰就不好了。”
她说,当时做挡车工一人需要管4台机器。而她又特别劳心,总是提前半小时进车间,上工前检查机器,和同事做好交接。
为了更及时检查布匹质量,韩天贞用起了红花织布操作法。她用小红花插在布面上,掌握巡回时间,在红花卷入木棍前,及时检查布面质量。
“当时,工厂里就我这么做,大概1尺长的时候就要检查一次。”韩天贞说,一匹布有20米左右长,来回检查,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20公里路。
因为工作认真,韩天贞经手生产出来的布匹很少有次品。她先后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
1989年,韩天贞被评上全国劳模。她说,被评上全国劳模很意外。“我做什么事都要求自己尽心尽力,从来没想过做好工作还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韩天贞说,自己之前没有出过远门,那次去北京领奖算是第一次,更有纪念意义。
获奖后,韩天贞依然努力工作,她把荣誉视作对自己的鞭策。同事们调侃她说只有全国劳模这个荣誉,没有世界劳模可以拿。“工作不是为了获奖,我也是这么教育子女的,无论做什么都要努力。”
现在,退休在家的韩天贞还是没有闲着。她会帮着年纪大的邻居买菜,还会陪他们去看病,邻居们个个都喜欢她。“现在,很多子女没和老人一起住,我反正闲着就帮忙做一点。”
1995
绸缎上绘出五彩霓裳
本报记者 周德双
【徐民,1947年生,杭州人,曾任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职称,1980年被评为全国设计能手,1990年获得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天才来自实践。”
由于从小家境贫困,徐民12岁便到印染厂工作。从小酷爱画画的他,每个月把工资补贴家用后,就没钱买纸笔了。于是,他每天在地上、墙上、石头上到处作画。正是这段自学的经历,成为他进入中国美院学习的敲门砖,也为日后从事丝绸设计打下了基础。
“当时条件艰苦,我也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说起被评为全国劳模的经历,徐民很淡然。就是这么一个淡然的人,在工作上付出了远超于常人的努力——规定7点半上班,他6点就到单位;中午别人休息,他在画设计图;到了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常态。当时,厂里给的指标是每月设计3个花样。到了月底,徐民交了30个。
“多看、多想、多设计。”这是徐民总结出的三条经验。除了根据订货商的文字要求来设计图案,徐民每天都在思考着新的花样。看到秋叶散落,他也会得到灵感,把它画下来,就是这样,他为公司带来了7个国家的订单。
1977年到1979年,徐民一直保持着月产量是别人10倍。光这3年,就为国家创汇450余万美元。“没想过要成为劳模,只是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1995年开始,丝绸行业每况愈下,徐民坚持带领团队研发丝绸网印画,负责管理手绘公司,做印刷厂工艺,用自己的力量为公司创造财富。
几十年来,徐民靠着这份责任心在色彩的天地里默默地耕耘着,用自己超负荷的劳动为人们描绘五彩的生活。到了2007年,徐民肩上的担子正式卸下。退休后的他,会吹笙、箫,玩起了萨克斯、长笛,经常和自己的团队相聚演出。“劳模只代表人生的一个阶段。”徐民说,以前做应该做的,现在做自己喜欢的,这样挺好。
2000
两千桃李引路人
本报记者 周瑜
【徐承楠,1941年生,温州人,他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就在杭州第二中学任教,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功勋教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徐承楠说,自己的工作经历非常简单,一辈子在一个学校做“教书”这件事。
大学毕业后,他到杭二中教书,教到退休年龄,还被学校留用了几年。从杭二中退休后,他又接受新的办学任务,帮助筹办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并担任了第一任校长。如今,他虽已年逾古稀,还会经常被邀请去参与教师培训工作。
“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看来,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不想做领导,也不想换单位,一直都是埋头努力地去教书。”工作的40多年,即便担任校长一职,他也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粗略统计,徐老师一生教过50多个班级,学生约2000人。
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徐老师把自己潜心教学笑称为“没出息”,只字不提自己的教学成就。但是,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物理特级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在竞赛中总能取得优异成绩;他是公认的全国知名校长,任内把杭二中打造成了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品牌;他的“促成有效学习”教学模式,获得很大成功;他在教育界最早开设40余门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有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天地……
去年,他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得知徐承楠在美国时,专程请他去参观其美国的实验室,那个学生现在是研究尖端物理、获得过总统奖的科学家,虽然高中毕业已经30多年,但他不仅记得当时徐老师上课的片段,甚至还举了好多个有趣的例子。
“教师值得尊重是因为承担着神圣职责,肩负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使命。”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徐承楠认为,基础教育的作用是要把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单靠家庭教育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是代表社会去完成这个任务,给他们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