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老伴小宋
我的好老伴小宋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 肖峰
我的老伴人称“小宋”,而今已经80多岁,我从认识她就这么叫至如今。我有时叫她“老宋”,听起来倒有些别扭。
小宋名“韧子”,这是山东胶东一带对女孩子通常的叫法,什么“娟子”、“翠子”之类的。小宋是胶东人,出生不久,父亲作为中共山东团省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母亲又身患严重的肺结核,骨瘦如柴的妈妈拉着小韧子的手离开了人世。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年代,幼小的韧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要活下去,就得自己奋斗,就得有“韧”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倔强、忍耐,有坚持的毅力。
“韧”劲,在小宋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时甚至到一种固执任性的程度。
记得1959年夏天,我们相爱后首次作为情侣共同到安徽长江沿岸去深入生活,从芜湖乘轮船前往荻港。站在轮船的顶蓬上,一揽万里长江浩淼的壮丽景观,我们一起用小油画箱,记录着诱人的景色。我自信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已经可以得心应手,很快地就把《逆阳扬子江》那张画完成了。回头看看小宋也在加紧完成之中,只是色调稍暖了一些,于是我顺手把她的画笔抽过来,改了几下,满以为这是对她真诚的帮助。但她一句话也不讲,脸上毫无表情,将被我改过的画,随手向长江一丢。
这一举动把我惊呆了,好个小宋,真是个不好惹的家伙。一连三天她不理我。这个僵局还是靠我后来打破的:“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你了?”我问道,她倒也爽直:“你别以为你留苏回来就有什么了不起,我的画是从来不许别人动的。”
“四人帮”倒台以后,我们先后创作了《战斗在罗霄山上》、《拂晓》等许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真正地显示了小宋的才能。她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就是朴实、敦厚、凝重,具有强烈的阳刚之气。
而小宋笔下的儿童形象,天真、可爱、不浮浅。这在《小八路》一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两个年幼的小战士打埋伏在浩缈无际的芦苇荡里,尽管荡外的日本鬼子在施虐,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躲在芦苇荡中正逗着小鸟,体现了童心的纯真,同时也刻化了那个年代烽火少年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样众多的美的形象,谁能想到竟是出自一个“半残疾人”之手。小宋由于骨质疏松和风湿性关节炎,周身疼痛,而且一些手指已经变形,就是在这样痛苦的挣扎中,她把最美好的孩子形象,献给了广大观众。
我心目中的小宋,既是“美”女,又是“巧”女、“才”女。我看这些形容还不够,应该用“圣女”来形容,恐怕才能达意。我与小宋相濡以沫,相爱如初,我们感到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