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银杏的襟怀
种银杏的襟怀
朱国良
读者楼肖城来信说:初冬时节,银杏树全身飘逸的耀目金黄格外引人注目,老年朋友都爱在树林中拍下这一幕。是否可请朱子谈谈这方面的见识?
朱子言:江南多奇树,银杏树就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树种。这树无不长得高大威猛,参拔云霄,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的果实便是我们俗称的“白果”,炒热了吃,香糯糯的略带一丝丝苦味,好吃又有药用。
银杏树,俗名叫白果树,它在200多万年第四纪冰川大劫难中留了下来,成了植物中的“活化石”。在民间,它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土名——公孙树。因为这种树长得慢,结果也不容易,往往是公公这一代栽下树,等到孙子这一代有没有果子吃亦未可知!
而一般的果子,见效就快了,“桃三李四杏五年,栽树十年可成材”。如果嫌这还慢,那么种小白菜则更快,差不多个把月时间就能果腹。种树植苗,有个眼光问题。都求小白菜种收之快,恐怕我们永远也吃不到好果子。小白菜作为家常菜要大量种,但也要有种桃李和种银杏的气魄和目光。
银杏树,种的是远见卓识。栽树种菜如此,养花莳草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种德之路往往窄而险,种罪之路常常宽而平,可是两条路止境是这么不同。显然,我们 行为处世要有些长远的目标,要有为后人和别人考虑的胸怀。作出牺牲,付出代价,为他人考虑是重要的,想得长远些是要紧的。千万不可“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一代文学大家苏洵著文赋诗就会有“不怕先生骂,只怕后人笑”的感慨了。而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怕”呢?
我欣赏银杏,常常想起当年种植者的那份胸襟,让我们在这银杏树下拍个照吧!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