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最后一个箍桶匠
塘栖最后一个箍桶匠
记者 俞琪
通讯员 胡丹 俞犁鲲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水北街上,有家沈氏元木,这是镇上最后一家箍桶铺了。
铺头里面堆着各种木料以及大小不一的木桶。今年82岁的沈荣宝,就坐在木料和工具中间。随着手臂前后拉动,细细的木屑和淡淡木香,飘散开来。
箍一个桶需要二三十道工序,除了最开始的木材切割和后面上漆,其余工序全是沈荣宝自己一点点打磨。大约30厘米高、直径35厘米的桶,沈荣宝现在每天最多只能做2个。
沈荣宝50岁退休,接一些街坊的零散生意。3年前,才在水北街上“落户”开铺子,渐渐有了些名气,不少年轻人买木桶回去泡脚。
沈荣宝打磨工具时用来盛水的木盆,就是他自己做的,已经用了50年了。
“我12岁出来当学徒,干了2年杂工,14岁,师傅才正式教我手艺。”这门手艺,沈荣宝扎扎实实学了5年。
新中国成立后,沈荣宝进入塘栖木器厂。靠着这门手艺,他和妻子养育了一儿两女。
“现在还在做,倒不是为了钱,人老了在家里闲起来不好,还是要做点事情。”不过,沈荣宝又说,过完明年,他打算不做了,实在做不动了。
沈荣宝不是不想传承。儿子不愿意接班,学徒也带过不少,但因为太苦,常常一年不到学徒就放弃了,“现在更没人学了,不够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