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门625名阳光老伙伴帮教戒毒
亲情与毒瘾的较量让戒断率达60%以上 复吸率2.38%
记者 葛辉 夏凌
台州玉环的坎门紧挨毒情严重的温州乐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毒患滋生蔓延,吸毒人员曾一度居全县之首。2002年,坎门街道关工委发动并组建了“五老禁毒帮教志愿队”(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民兵、老渔民、老村居干部)。随后又建立了省内首家民间禁毒帮教组织——坎门禁毒阳光会所。
现在,会所有625名会员,16名专职禁毒社工,200多名骨干人员。他们对坎门登记在册的345名本地籍吸毒人员开展戒毒帮教,成功戒断率60%以上,社区戒毒复吸率仅有2.38%,打破了“一日吸毒,终身吸毒”的魔咒。
坎门禁毒第一人
在玉环,89岁的郭口顺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他被誉为坎门街道的禁毒第一人。老郭从县人大常委会离休后,婉拒了许多企业的高薪聘请,一声不吭地跑回坎门进行“禁毒”事业。
老郭把禁毒称作“天下第一难”工作:家丑不可外扬,家属挡门第一难;吸毒人员沉溺其中,逃避躲闪第二难;心瘾难除,戒后复吸第三难。
画面回放到2000年,那时老郭还是一名社会帮教志愿者,得知21岁的青年小罗吸毒掏空了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当他找到小罗时,却发现小罗因过度注射毒品而暴毙宾馆里。罗父中年丧子,又家财散尽,一个好端端的家算是败落了。
老郭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把:吸毒的虽然是一个人,伤害的却是一个家庭,影响的是一个社会!
2002年开始,坎门街道的青少年中吸毒人数急剧上升,整个小镇为之恐慌。老郭觉得有些事迫在眉睫,在他的倡议下,志愿队老伙伴们多了一项新工作——禁毒帮教。2007年坎门禁毒阳光会所正式成立,这些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同志,冒着严寒酷暑,不厌其烦地上门走访劝诫吸毒者,带他们去尿检,当儿子女儿一样看护着,心疼着。
故事1:
三个问题问倒你
2008年7月的一天,对于小陈来说是坏日子的开始。那天他碰巧与女友闹别扭。在朋友家,爱情成了小伙伴们的敏感话题。朋友在玩毒品,大家都劝他也“一毒解千愁”。27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就吃了。万没想到,第二天公安去所住的宾馆查房,被抓了个正着。后果很严重,一关6个月。
出来那天,小陈认识了坎门禁毒阳光会所的王明聪。却不知,后来这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把小陈的人生折了折,将他扳回了另一条路上。
小陈被召唤到关工委办公室。王明聪给小陈倒上了水。
我要问你三个问题。第一,你知道到我这里是为什么?
犯错了。
第二,让你过来,是为你做事,还是为我做事?
为我。
第三,你接下去想干什么?
我在里面(戒毒所)就想好了,要重新来过,自己做点事业,堂堂正正做人。
这三个问题是王明聪接触帮教对象必问的。之后的对话很长,小陈想,王明聪果然比母亲还要唠叨。他不知道王明聪以前是语文老师,口才很是了得。
时间长了,小陈越来越觉得王明聪真的像母亲,嘘寒问暖,监督他不能再犯错。“不会再犯错了,您放心!”这句话,小陈以前说得很敷衍,后来说得很真心。
小陈办起了汽摩配件厂,厂房、资金、感情有问题,都和王明聪说。王明聪把小陈当儿子看,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现在,“儿子”很争气,3年前工厂迁址,占地近10亩,有70多个工人,产值1000多万。
故事2:
从吸毒到禁毒
有过吸毒史的人都不愿意提及过去,有个人不仅不怕别人说,还自己老挂在嘴边,他就是36岁的水龙村小颜。从曾经吸毒到现在劝别人戒毒,巨大的改变,小颜说就是因为禁毒阳光会所的那帮老同志。
2002年,小颜从戒毒所出来没多久,阳光会所的老同志就找上了门。“老同志讲话一套一套的,虽然朴实,但句句都打在心坎上。”
小颜戒毒成功后,老同志和他说,试着劝劝身边的毒友也戒毒。水龙村委会还发展他为戒毒社工,小颜一口应了下来:“吸毒的人这么多,不能光靠这些老同志跑,年轻人能做点事情不好吗?”话糙理不糙,4年间,小颜已成功帮教了4位吸毒者戒了毒。
小颜的帮教方式自成一派,每次打电话约一大帮朋友出来吃饭,以劝人戒毒。小颜还以自身为例劝人戒毒。这样,吸毒者一般都会听进去,面子上也不尴尬,效果比较好。
故事3:
“脸皮厚”是帮教基本功
戒毒帮教工作难做,老郭总结说,“脸皮厚”、“脚劲足”是基本功。
阿俊是坎门最早的吸毒者之一,四进戒毒所,民警提起他直摇头。老郭说,不能放弃他。阿俊住在坎门的一个山头上,几个80多岁容忍的老头先后6次进山寻找,每次都要翻过4个山头。
有一天,骆石棉、徐本盛和黄贵河一起上山找阿俊,途中遇到山路塌方,老徐摔了下来,脚伤颇为严重,路上没车,老骆和老黄搀扶着下山敷了点草药,三个人再次上山。
这次,没等老人说话,阿俊倒是先开口了:“今天就是‘天王老子’来找我,我也不卖他的账。你们这么大年纪,为找我爬山受伤,我以后就听你们的!”阿俊不知,老徐回来后被确诊为骨裂,住院50多天。
老仇是玉环一个年产值近亿的企业老总,谈起儿子的戒毒史,眼框有些发红。“那段时间,我和他妈妈真是把这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幸好有这些老同志,我儿子才重新站起来。”
12年前,为了管住“逆子”不再吸毒,老仇想尽了办法,关禁闭、没收手机、监视行踪……父子关系几近破裂。
就在那时,老郭一行人一次次地找上门来。老仇至今仍记得,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清晨,几位老同志踩着积雪走了5公里路来到他家,给小仇上门尿检,当时他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现在小仇已成家立业,他还要捐钱给禁毒阳光会所,希望更多的“逆子”早日回家。
》》》记者手记
阳光禁毒会所在坎门一条狭窄、弯曲、逼仄的小巷子里,我们赶到那里已是下午,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然而,在巷子深处的平静表象下,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一场战争——爱心与毒瘾之间的较量。
对于戒毒者而言,心瘾才是最难戒除的。在这个浙江省内首家民间禁毒帮教组织里,郭口顺和伙伴们所做的,是对吸毒者生理脱毒之后的一种心理纠正。帮教对象中,有的人还在坚持着,有的人已经“走出来”了。坎门式的民间戒毒已经上路,戒毒者们曾经被毒品驱使着走向疯狂和死亡,而现在他们内心的战争将不再孤单。
在采访时,玉环县关工委主任陈天云给我讲了一件事:郭昌达老同志身患癌症,在弥留之际,老伙伴们去看望他时,他不谈自己的病情,而是不停地问禁毒工作进展。他说,如果我活着,还要继续干!
我更愿意把这里称为一处“净土”。8年来阳光禁毒会所的成果,比起强制戒毒的复吸率,这是一个令政府禁毒和劳教部门振奋的数字。
省公安厅禁毒总队负责人说,吸毒人员不仅仅是违法人员,同时也是受害者、病患者,需要社会的帮助、关爱。坎门阳光禁毒会所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爱心和奉献,尽可能教育挽救每一名吸毒人员。“这是我省禁毒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发挥老同志、老干部的积极性,依托基层组织的力量和优势,开展戒毒帮教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文涉毒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