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琴:放不下的养老事业
记者 俞琪 整理
1992年,蔡华琴从湖州皮革厂退休了。因为在厂里做的是行政工作,加上为人热心,性格爽朗,所以退休后,蔡华琴成了她家所在朝阳社区的党支部书记。
在朝阳社区,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一碰到什么急事,都是靠邻居帮忙。但有时也难免有所疏忽,所以老人们希望社区能有一个托老所。蔡华琴和社区党员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把经营不下去的朝阳电器厂厂房租下来,开一个托老所。既可以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又可以让下岗职工在养老院里再就业。
在蔡华琴的发动下,社区党员每人捐助500元钱,办起了托老所。这是湖州的第一家养老院,在市民政局的档案里,它的批号是001号。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蔡华琴与养老事业结缘,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蔡华琴从社区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把托老所移交给了年轻的同志。然而,由于街道托老所规模有限,许多老人住不进去,老人们经常到蔡华琴家串门,希望她能再办一家托老所。经不住老人们的请求,她决心再办一家托老所。但是这一次,启动资金不能再让大家捐助了,和老伴商量后,蔡华琴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租了一幢部队的老房子,把托老所开了起来。
但时代不同,托老所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为了保障安全,政府要求每个托老所的消防一定要过关。原先租的老房子不行,她就四处打听,在市郊双塘社区找到了合适的场地。但租金太贵,靠蔡华琴的积蓄根本无法承受。
老徐是蔡华琴多年的朋友,她游说老徐入股。明知养老院弄不好就是个贴钱的事,但老徐还是拿出了几十万元。老徐说,是蔡华琴的真诚让他无法拒绝,他相信好人总会有好报。
托老所经营举步维艰。护工、管理人员的工资行情见长,蔡华琴一分都不少大家。而她自己,在托老所里一分钱工资不拿,一点红利没分。
许多好心人都理解蔡华琴的难处,比如工程队的老板从来不向蔡华琴要钱,但她总是每月都会还上一些。因为她说,这是做人的诚信,再难都要把这些钱还上。
今年69岁的蔡华琴本可以靠着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安享晚年,但她却始终放不下这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甚至是比自己年纪都小的老人。
对于托老所,蔡华琴还有着许多规划。今年,她对托老所进行了改造,每个房间都有了单独的厕所和淋浴房,装上了空调。临终服务是许多养老院不愿意接手的服务,蔡华琴却正在规划这项服务,让托老所的服务能更细致、贴心,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