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生活馆

村里人人做笋干

  村里人人做笋干

  前段时间,本报生活馆从临安天目山引进了一批笋干,均为当地农民手工制作,反响很不错。日前,生活馆记者当即赶赴临安,现场瞧一瞧这种笋干是怎么做出来的。

  沿着浙西大峡谷的柏油路上坡前行,约摸几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当地的一个村庄——桃花溪村。村庄沿道路分布,呈一条曲线蜿蜒在大山的怀抱,一条溪流纵贯全村,路的那头,便是远近闻名的浙西天池。

  走在路上,你随便找个路人问问你们有没有笋干?他保准会告诉你:“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做笋干,现在,正是做石笋干的时候。”

  四月到五月中旬为出笋季节,村民们依旧保留着最古老的做笋方法,当天挖笋,当天做笋干。上午挖来的鲜笋剥壳后按20:1的比例放盐煮透,随后放到用竹条编织而成的竹筛上,置于屋里炭炉上烘干;由于要人工不停翻转,笋条都是打结成团后开始烘烤的。几年前,村子里有人引进了烘箱,它烧木材,并带有电扇进风,烘出来的石笋干又直又好看。

  目前,这一批野生石笋干在生活馆的售价为33元/斤。另外,还有手工烘制的团笋干,售价为21元/斤,别看它其貌不扬,吃起来却颇有味道。

  见习记者 施宇星


浙江老年报 生活馆 a0007 村里人人做笋干 2014-05-23 浙江老年报2014-05-2300012;3474638 2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