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不离不弃
一生亲情再断再续
读者傅清河寻亲记
□见习记者 陈逸清
□见习记者 陈逸清
5月10点早上8点半,杭州城站火车站,人群熙熙攘攘。
赵小妹朝出站口望了又望,5分钟后,出站口出来一对老夫妻,赵小妹马上迎上去。“叔叔!”赵小妹大声叫起来,老人一怔,泪流满面。
老人叫傅清河,今年74岁,5岁时离开家乡杭州去了山东,上世纪90年代之后和杭州的亲人失去联系。这次是老人时隔24年之后,第一次见到杭州的亲人,来接站的赵小妹是他的侄媳妇。
网络、报纸、电视台……这些年来,傅清河为了找寻亲人,动用过各种途径。傅清河甚至开玩笑说,再找不着就去求助名人周立波。最终,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帮助傅清河找到了亲人。(相关报道见本报5月14日1版《“老浙江”昨日回家》)
24年里,因为思念亲人,傅清河多次流下眼泪,那时的泪是酸楚,是悲伤。但此刻,傅清河让幸福的泪水在脸上尽情地流淌。
身世坎坷
找到亲人后又失联
1940年,傅清河出生在杭州。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傅清河只有2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了人,之后又转手卖给了一个在杭州做卷烟生意的山东人。
1945年,傅清河被带去了山东,从此离开故乡杭州。上世纪七十年代,傅清河所在的部队组织(傅曾经参军)派调查组专程到杭州两次,当时在杭州市公安局大力协助下,费了三个多月才得以第一次团聚。
那时,傅清河在杭州见到了妈妈、哥哥和姐姐。之后双方互有往来,1980年,傅清河还赶到杭州,参加侄子王志军和侄媳妇赵小妹的婚礼。直到1990年,联系再次中断。
“那时候房子拆迁,通信地址变了,再加上那个年代没有手机,联系起来非常不方便。”赵小妹说,这些年来,大家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远在山东的叔叔。
之后的日子里,傅清河当过公务员,之后又辞职下海经商,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也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儿有女。但傅清河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处无法触碰的伤痛。
“夜里做梦常常会梦到杭州的亲人,因为时间太久了,梦境里亲人的脸庞都是模糊的。”傅清河说,越是思念,越让他坚定了要找到亲人的信心。
这些年里,只要傅清河的儿女有出差杭州的机会,一定会有个额外任务,就是到杭州查找亲人的下落,但结果都令人失望。
为找线索
订阅《浙江老年报》
说起寻亲的过程,傅清河想尽各种办法。
早些年,网络才开始普及的时候,傅清河就看中了这个途径。自己不会上网,就让孙子、外孙上网发帖。在网上连续发帖一年,可惜没有下文。
有一次,傅清河在看山东齐鲁台的一档寻亲节目,电视里一对失去联系60年的朋友又重逢了,傅清河想,自己也可以求助电视台。电话打过去,对方回答:“出省不能办,是台里规定。”
于是,家在山东曹县的傅清河,订了当地唯一一份的《浙江老年报》。有一次,邮递员上门送报纸,好奇地问傅清河为什么,傅清河苦笑道:“我想找在浙江杭州的亲人,也许能在当地的报纸上找到点啥线索呢。”
今年过年,傅清河在电视上看到周立波的一档节目,内容是山东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抚养了10多个孤儿,电视台帮助这其中的几个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
傅清河边看节目边抹泪:“如果再找不着,我就去浙江卫视找周立波,求他帮忙!”自从2004年退休后,这10年间,寻亲已经占据了傅清河全部的思想和大部分的业余生活。
“虽然想尽千方百计,结果都失败了,但我不灰心,不放弃。”傅清河始终在骨子里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圆梦。
求助公安亲人找到了
为寻找亲人,傅清河这些年走了不少弯路,老是走不通。今年4月17日,傅清河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求助人民公安这条路。
通过查号台,傅清河查到了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的电话,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正是当时110指挥中心的值班班长沈斌。
傅清河向沈斌说了大致情况,便放下电话。“当时真没抱太大希望,因为之前失败过太多次了。”傅清河说。
傍晚时分,傅清河准备和老伴出门散步,门已经关好,座机电话铃突然响了,这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傅清河想可能是女儿电话,拿起一听,却是意外的惊喜。
“这里是余杭公安分局,您家已经找到了,您的侄子一会给您去电话。”
傅清河激动万分,着急地要了侄子的电话,连“谢谢”两字都没来得及说就挂了电话。随后,就拨侄子王志军的电话。
电话里,王志军一句“小爸爸(杭州人对叔叔的称呼)”,让傅清河热泪盈眶。之后,傅清河又和侄媳妇赵小妹通了话。
那天晚上,傅清河兴奋到无法合眼,在之后好几天里都一度失眠。5月9日晚上6点半,傅清河和老伴一起,踏上从山东曹县开往杭州的火车。火车上,傅清河几乎隔5分钟,就看一下手表,此时此刻他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10日早上8点半,火车终于到站了。当天晚上,傅清河和侄子王志军一家团圆,第二天,傅清河又被姐姐接回了家,傅清河的姐姐今年已经92岁高龄,一共有8个孩子,都十分孝顺,知道山东的“小爸爸”回来了,大家一起相约游西湖,逛河坊街。
接下来,傅清河打算去妈妈的坟头上拜祭,亲口告诉妈妈,自己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