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人物访谈

刘勉之:
从北到南,革命建设不停歇

  1. 从一个懵懂的13岁娃娃到一名有觉悟有理想的共产党员。

  刘勉之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刘封邱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二叔刘舜卿和三叔刘子正都是共产党员,负责当地地下党的联系和活动。

  1932年至1937年期间,刘勉之曾在王家楼小学读书,三叔刘子正正好是学校教员,他将共产党的活动点建在了学校里,引导了不少进步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刘勉之也不例外,在三叔的介绍下,1934年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入团组织后,就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穷孩子了,而是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革命青年。”

  入团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发展团组织,物色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13岁的刘勉之识字不多,对照着两位叔叔写的革命标语,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然后,将标语贴在附近村里的各个角落。

  “当时隔壁村里有个大地主,每天都牵着一只大狗坐在田野边看着,不让农民捡田里的小麦穗。”刘勉之说,自己就拿着革命标语在地主家附近的墙壁上贴起来给他看。

  除了张贴标语,刘勉之还经常要站岗放哨,接送来找叔叔的地下党员。每次,他都是趁着天黑,来到村口的大树下等。“如果有人来搭话说找一位姓刘的,我就会带着他去找叔叔。”刘勉之说,把地下党员带到后,自己要负责在门外放哨,等他们谈完事情,再把他们送出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暴发,刘勉之积极参加和组织抗日救亡组织。“在当时的情况下,共青团活动对党的工作,起了积极的助手作用。”刘勉之说。

  1939年2月,在时任中共鲁西区委书记的刘木易同志(原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纪监委副书记)的介绍下,刘勉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宣传委员。从此,他离开了故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2. 一边学习,一边宣传革命思想,一边躲避敌军。

  1941年1月,刘勉之到山东泰山专署办的泰山公学学习。“这所学校是为培养青年干部办的,除了单纯的文化学习外,更多的是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刘勉之说。

  学校建在山坳里,条件很艰苦。没有桌子和椅子,大家都席地而坐。“没有书包,我们就在寺庙里找了些破布随便缝起来当书包用。”刘勉之说,学校有人负责做饭,大家随便折两个树枝就当筷子用了,拿个杯子当碗。

  当时,大家还经常去老百姓家里,宣传党的政策,农忙的时候,帮老百姓干农活。“路上听到情报说有敌军要来了,就一起转移到更偏僻的山坳里面去。”刘勉之说,因为要防止敌军袭击,学校经常是沿着各个村庄,一路学习一路转移。

  1945年10月,刘勉之担任了沂蒙地委宣传部干事,开始了一段比较艰苦的岁月。

  当时,国民党80万人进入沂蒙山区,来扫荡抢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们响应党的号召,搞“坚壁清野”,在梯田里打洞,将粮食都藏进去。粮食不够时,老百姓们开始挖树皮掺在粮食里吃。“我们一般吃榆树的皮,”刘勉之说,大家都把树皮和粮食掺在一起吃,不过吃多了整个人的脸和腿都会浮肿,很难受。

  3. 南下江南,支援新区建设。

  1949年2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中国建立在即,党中央决定组织干部纵队南下江南支援新解放区建设。刘勉之接到任务后,就随着干部纵队南下,途中边行军边学习中央到新区工作的《约法八章》。

  “每个大队只有一匹马用来驼东西,其余的全部靠自己背着,这一路,边学习边走,走的速度挺慢。”刘勉之说,在到达山东临城的时候,部队停下来休整了一个月,学习江南的地理情况等。

  1949年5月3日过长江,大家都轻装上阵。“我们把身上的棉衣棉裤和棉被里的棉花都掏出来扔掉了,还把一匹马也放弃了。”刘勉之说。

  到了江苏镇江,部队休整了两天。随后,大家就坐上了拉煤的火车前往杭州。拉煤的火车是没有座位的,大家都站着,一阵风吹过来,煤屑就粘在身上了。“1949年5月5日到杭州时,我们一个个都跟煤球一样黑。”刘勉之说。

  让刘勉之印象最深的是,不适应江南的天气,原来江南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的温暖,已经过完冬天了,江南还是需要棉衣棉裤御寒。

  1949年5月10日,刘勉之被派往七地委(即临安地委),任宣传部宣传科长,兼地委军政干校负责人。

  4. 建设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丝绸印染联合企业。

  1956年6月,刘勉之被分配任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党委副书记兼纪监委书记。“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丝联厂还没建造出来,那里只是一片荒地。”刘勉之说,杭丝联,当时是全国丝绸行业最大的企业,设在杭州拱宸桥附近,那里是一块荒地和一个废弃的火车站。

  打地基的时候,需要挖得很深。挖地基的机器很重,几个人一起推都推不动。刘勉之就想了个办法,将铁棍放在机器下面,这样一来推机器就会容易些。“我召集工人们将机器抬起来,这很困难,大家费了很多力气才办到。”刘勉之说。

  厂房还没有造出来,机器先运过来了,这些机器只能摆在空地上。晴天还好,到了下雨天,刘勉之可要愁坏了,这么多的机器被雨淋坏了可怎么办。为此,刘勉之买了很多雨布,盖在机器上,可到了暴雨天,这些雨布根本不顶用,刘勉之就到废弃火车站里,找些废铁皮盖在机器上。

  厂房建造过程中,水泥不够用了。刘勉之发愁了,急等着厂房早日造好,工厂好开工。于是,他就发动工人们和自己一起去搬水泥过来。“那时候,丝联厂大都是女工,大家都拿着袋子将水泥装得满满的扛回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她们很辛苦。”刘勉之回忆这段时很激动。

  1958年,杭丝联厂建成投产。“机器都是全自动的,工人们都没见过这样的机器,我和大家一起从头学过。”刘勉之说,1960年,自己调离丝联厂时,职工已经达到了7000余人。


浙江老年报 人物访谈 a0004 刘勉之:
从北到南,革命建设不停歇
2014-05-12 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16;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18;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16;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23;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16;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06;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16;浙江老年报2014-05-1200008 2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