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老同志考察绍兴、桐庐两地“五水共治”工作
两地四水整治工程考察实况
□通讯员 王天肖 记者 孙雯靖 夏凌
4月24日至25日,老同志考察了绍兴绍兴新三江闸排涝工程,梅龙湖、环城河及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大禹治水等。28日至29日,老同志考察了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富春江水污染治理,美丽县城建设等。在绍兴、桐庐期间,省级老同志实地考察了两地四水的整治情况并作出了点评。
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南片拓浚工程:
绍兴市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南片拓浚工程是绍兴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防洪排涝和改善水生态环境,通过拓浚、清淤等工程实现城区20年一遇的24小时暴雨不受淹,农村20年一遇3日暴雨基本不成灾的排涝标准,同时可明显增加平原河网可调蓄库容,可有效降低洪水期平原河网水位,提高新三江闸外排效率,进一步提高绍兴中心城市 “防涝水”、“排涝水”的能力。
拓浚工程建设用地1092亩,批复概算总投资8亿元,治理河道总长15.47公里,护岸20.3公里,改扩建桥梁8座,包括袍江新区片的外观塘、菖蒲溇直江、三江大河和镜湖新区片的后横江、梅山江、河横江、九流渡、北环河、王家溇、新开河和横湖江共11条河道。
老同志建议:绍兴的变化很大,参观完之后很受鼓舞。绍兴市目标明确,抓住了进一步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水”这个绍兴市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问题。治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希望绍兴能够继续按规律办事、事实求是,能再多几个流传后世的“精品工程”,打造成“东方威尼斯”。
绍兴鉴湖:
鉴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鉴湖为主线,东起偏门桥,西至壶觞大桥,全长5.35公里,规划面积125.92公顷。通过水系整治、文化遗迹保护、景观建设等实施鉴湖水域的保护,改善鉴湖周边生态环境。通过整治将鉴湖区域建成集绍兴地方历史、风光、民俗风情等集中展示的标志性地区。
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以鉴湖为主线,东起漓渚铁路桥,西至壶觞大桥,全长3.2公里,综合整治涉及面积85.81公顷,投资2.3亿元,沿线建成钟堰问禅、快阁揽胜、鉴湖诗廊、画桥秋水等景点。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工,2011年9月完工。
二期从漓渚铁路桥开始,全长2.15公里,投资3.5亿元,以接续山阴道上画境,重塑鉴湖沿岸诗意,打造“江南文艺复兴示范区”为主题,沿线建成飞虹近月、山阴古街、南山画界、湖山太守、云泊乌棚、水城镜游等十景。工程现处于扫尾及验收准备工作阶段。
老同志建议:“全面治水、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绍兴做得很好,水是生命的源泉,治水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地,让广大群众也参与到治水的队伍当中,也享受到治水的成果。希望绍兴继续保持“水城”特色,保护水资源、发展水文化、建设水景观,走绍兴特色道路。
富春江水源水质保护工程:
为保护富春江的水源水质,桐庐县拆除各类码头28座,完成桐君山至富春江大坝7座拆除码头堤岸的生态修复;关停分水江沿岸砂石加工场9家,停产整治4家,提升改造7家;开展采砂整治,31艘采砂船缩减至4艘。同时制定富春江、分水江江面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业打捞公司开展日常保洁打捞工作,三年来,共打捞漂浮污染物6万余吨,死猪6000余头。据监测,桐庐县连续6年保持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
在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桐庐县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工作,2010年基本建成“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2012年全面启动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力争2015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老同志建议:治水不是一条江、一条河、或是一条支流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民工程,关系到下游几百万群众的的生活问题,需要综合整治,全流域管理。我们要担负起富春江水源保护和开发的重任,做好长效管理。
环溪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装置:
从2009年开始,全县183个行政村都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村推进工作,另有150余家农家乐完成污水处理工作,共建生态化污水处理工程1700余个,共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桐庐最东面的环溪村,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总投入260余万元,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9个,生活污水处理截污率95%以上。
通过管网和窨井,把各家各户的污水收集起来。然后污水进入第一个池——沉淀池,通过这个池就可以把污水中的颗粒物沉淀下来。接着是第二个池——厌氧池,在这个池的填料中生存着大量厌氧细菌,可以把污水中的大分子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再是第三个池——人工湿地池,这个池中有许多鹅卵石和植物,可以对污水中的小分子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吸收。通过这三道工序之后,出来的水就是清水,可以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了,同时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所需能源都是靠太阳能发电装置提供的,这也使整个系统更加环保。
老同志建议:农村需要尽快摆脱脏、乱、差的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迫在眉睫,其中治水也是个关键环节。要时刻记住,在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也要让农村建设的步伐跟上,呈现更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