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众言堂

“以房养老”为何遇冷

  □苗露

  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便着手在右安门街道试点“以房养老”。谁知4个多月过去了,试点一直冷清。舆论对“以房养老”的关注明明没有降温,市场效果为何会这样呢?

  对此,北京市的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以房养老”实际上更像一种金融产品,并不是政府的基本养老服务政策。目前这种形式也被称作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也就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之后,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养老方式。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放在现今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却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首先,老人们心中往往存在“房子=归宿”的等式,一旦将房子抵押,就像是把全家的根基都交了出去,顿时没了安全感。这种观念性的问题总是很难在一时之间改变。

  其次,房产在家庭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之中最为贵重的资产。用这笔资产去与银行签合同,年轻人也不一定下得了这样的决心,何况是与房产一同生活多年的老人。再加上目前医疗体系、社会抚养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并未达到高度完善的地步,老人交出了房产,日后生活舒适度谁来保证?

  当然,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说,顾虑也是存在的。“以房养老”本质来说可以算是一笔按揭购房过程,老人所持的房产往往有些共通的特点——地段相对“黄金”,但房子相对老旧。万一房子在签约后不久就损坏了该怎么办?老人签约前的健康评估该找什么权威机构鉴定?在签约期内,房价骤然暴跌又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便是中国的住宅房屋产权有70年的期限,一旦过了这个期限,所有权该如何转让?万一房屋年限超过合同期限,银行又会如何算这笔账?

  看似是养老问题的“以房养老”却牵扯出如此多的问题,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该业务才会出现门可罗雀的尴尬景象吧。

  (作者为本报记者)


浙江老年报 众言堂 a0002 “以房养老”为何遇冷 2014-04-23 3445068 2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