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的长寿研究者会聚杭城“论剑”
揭开长寿的密码
●长寿没有模式,可据自身情况选择
●乐观开朗的心态是长寿的主要原因
●和子孙同住或就近居住者多长寿
□记者 唐佳璐
长寿,是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目标,人们也孜孜不倦地试图揭开长寿的密码。11月1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人口高龄化与长寿社会”研讨会上,全省各地老龄工作者和老年学学者齐聚一堂。他们发布了自己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揭开了长寿的密码。
长寿者
没有固定模式
在很多人眼里,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都是长寿的因素。
的确,这些都是常人眼里的长寿因素,但是嘉兴市老龄问题研究会的姜永勤、姚善长、徐洪明对嘉兴市民北社区的百岁和高龄老人做了调查后,发现这几位老人的长寿秘诀不尽相同,有些与常人眼中的长寿经验根本搭不上边。
大家都说环境因素很重要,可是民北社区既不山清水秀,也没有微量元素补充。相反,这里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因为这里毗邻嘉兴民丰造纸厂。
造纸厂历来以稻草为原料,在制浆过程中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方圆数十里都深受其害。同时,生产的废水虽然向郊区方向流动,但是偶尔会倒灌。一次这里的污水倒灌到南湖,使湖中的菱都变成黑的。
就是在这样常年受到废气污水毒害,且不足七千人的地方,居然出了两位百岁老人。这里的长寿老人在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子女孝顺程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健康。
因而,姜永勤等得出结论,长寿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去套。所以不一定要到长寿乡去养老,大家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心理健康
是长寿的关键
影响长寿的因素的确很多,那有没有一项主要的因素呢?很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了,那就是心理健康。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敏杰和他的课题组对杭州市萧山区百岁老人及其家人直接访谈,以及对去世的百岁老人家属和邻居访谈。通过这些一手资料进行多方面分析后,得出结论——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心理状态是这些百岁老人的共同特征。
在受访的33位百岁老人中,32位的心态都是相当乐观,31位的性格比较开朗,在对生活的满意度上,有93.8%的调查者回答“很好”或“好”。
武义县老年学研究会的汤瑞连、朱和沈、何旭红在对该县35位百岁老人进行采访后,也得出相同的结果,百岁老人们都是乐观开朗、知足常乐。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的张红和严红艳以及宁波市镇海区老龄办的丁轶男、岑爱飞在对镇海区的多位百岁老年人实地采访后,剖析了长寿老人的心理特点。他们发现,乐观豁达是长寿之本。因而建议,引导老年人修正负面认知方式,建立积极心态。
在这方面,他们觉得社区老龄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多与老年人聊天,多为老年人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乐观的老人提供经验,引导消极的老人积极向上。
社会支持系统
影响心理健康
在对浙江省高龄人口的调查后,许多论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社会支持。
张敏杰教授认为,老年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与老人们平淡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谓平淡的生活方式,就是这些老人,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稳定的经济状况、合理的饮食结构、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庸的活动模式。
张红和严红艳更是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鼓励并支持老年人完善或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按照来源来分,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配偶、朋友、兄弟姐妹先后去世,导致朋友、邻居、同事及家人的支持在逐渐减少。同时,老人可以倾诉、关心、求助的对象也在逐渐减少,再加上老年人随着身体状况变差,参加社交活动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这样,他们的年龄和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成反比。而他们因为自身疾病、亲朋去世或者经济压力等带来的负面情绪累积,对心理健康造成负担,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身体状况。
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张敏杰提到,在美国,老年人倾向于和其他老年人结成亚群体,以此相互支持。可是根据他对萧山百岁老人的调查发现,这种方法在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体现,给予百岁老人最多的社会支持来自家庭。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李寓和姚引妹分析我省高龄人口现状证实了这一点,农村高龄老人多为三代同住,而城镇多为两老口住,即空巢家庭。
张敏杰认为,家庭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满足其物质、生活和情感需求的环境,并以各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精神安慰。萧山百岁老人与子孙同住,极大地缓解了孤独感,能够有较高的自我满足感。
因此,张红等希望子女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如果老人失去老伴,希望有人在身边嘘寒问暖的,应该支持老年人重新获得幸福。
其实,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在11月15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提到类似的问题。全国老龄办在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倡导不分年龄、不分代际的就近居住原则。在住区建设上,开发代际轻型住宅,推进子女和老年人就近居住或者共同居住。
社会关爱
也是长寿因素
除了心理因素外,调查研究表明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对长寿产生影响,例如遗传基因、坚持运动、环境、饮食习惯等。
永康市档案局的程昉远在调查了40位百岁寿星后,发现百岁寿星中其父亲、母亲最高寿龄在70岁以上的占55%、62%。另外,百岁寿星中有90%是母亲生育的第1-3胎。他认为第1-3胎者占有长寿优势,可能与其出生时父母正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以及后天哺养条件较好有关。
景宁县老龄办的刘少林发现长寿离不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化老人服务设施,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在这样的时期,老年人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有了保障,忧愁自然就少了。
作为“中国长寿之乡”的永康县,百岁老人在2013年初有107人,达到11.15/10万。这与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存环境无可比拟不无关系。
同时,与当地孝道文化积淀深厚,敬老爱老蔚然成风也有相当大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保障让老年人心胸宽阔、为人平和,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