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兄弟”救援》后续
兄弟,谢谢!
□记者 俞琪
89岁的戴美声,心里有一串长长的感谢名单。
昨天,在大水退去的半个月后,余姚长青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代表们,特地赶了一路,要对伸出援手的“兄弟”单位,说声谢谢。(本报10月11日头版曾作报道)
“戴美声年纪比较大了,出远门怕她吃不消,是她主动来找我,希望能带上她,一定要当面感谢。”长青老人公寓院长诸博平说。在本报报道后的几日,仍不断有“兄弟”单位,送去物资,包括有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福利中心。
“后来还有不少兄弟单位想送物资来,被我拒绝了。因为最危难的时刻过去了,他们想送来的东西,我们靠自己能够解决,心意我们领了。”诸博平说。
本报报道中,从杭州组织一批物资送去的孙晓冬,收到了来自老人公寓的锦旗。
“我受之有愧,相对于一直坚守的老人公寓工作人员,我做的微不足道。”孙晓冬说,作为民政工作者,这也是责任所在,不能只说只学,更要做。
这件事也让孙晓冬感受到,善需要宣扬,“让好人好事不只是一点点盆景,而是变成风景。”
萧山怡乐园、杭州西湖区福利中心、杭州拱墅区福利中心、绍兴福利中心,一路感谢。
至于长青老人公寓的复建情况,诸博平说,这两年刚翻新过的建筑都不行了,还有一些大型的设备设施因为在一楼,被水淹后也报废了,目前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服务,有一些如医药、洗衣先外包出去,之后逐步恢复。
“最艰难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后面恢复一步步来。再次感谢大家!”诸博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