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老龄

记忆永不褪色

抗美援朝纪念馆上海开馆

  □通讯员 施宇星 李建东

  10月25日凌晨4点,杭州市86岁的离休干部、志愿军一等功臣周守玉起了个大早。今天,她要前往上海,出席一场特别的仪式: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

  纪念馆位于上海浦东机场镇华州路1号。从杭州赶过去,至少得2个小时。她起床后,就催着儿子快点开车出发。

  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一路上周守玉格外精神,“我本来身体不好住在医院,听到这个消息,无论如何也要来参加开幕式。我也想见见四处奔走、促成纪念馆落成的吕焕皋先生,像他这样关心老兵的人,真的不多啊!”

  一个企业家的心愿

  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由上海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慈善家吕焕皋出资建造。41年前,吕焕皋亲眼目睹了同学的父亲,一位志愿军老兵晚年的生活:一面是照片里英姿飒爽的军姿,另一面却是奄奄一息的病人。这让他对志愿军老兵们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爱好收藏的吕焕皋便开始留心收集与志愿军有关的一切,证书、信件、军装和勋章等。仅勋章,就先后收藏3000多枚。他还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并走访志愿军老兵,并萌发一个强烈愿望:要找到并拜访所有健在的上海籍志愿军老战士,在上海建一座志愿军纪念馆!

  不会离去的记忆

  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八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镌刻了杨根思、毛张苗、周守玉等八位抗美援朝英雄的战斗事迹;东侧石碑上,刻着上海20军、23军、24军、26军、27军、31军、38军、63军、67军、铁道兵、坦克兵、高射炮兵等2552名志愿军老战士的名字。

  周守玉站在纪念碑前,抚摸石碑,寻找战友的名字。“我原来在26军,那儿还有我的17位纺织工姐妹。我和杜鹃是共产党员,那晚,杜鹃代替我值班,美军发现了我们的防空洞,派飞机轰炸,杜鹃背着伤员跑不快,第三个炸弹在身旁爆炸,杜鹃永远离开了我们。”说着,泪水从周守玉脸颊滑落。

  当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3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抗美援朝老兵参加仪式。一位26军的老战地摄影记者说:“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但我还是要来看看。”他紧紧攥住吕焕皋的手,把自己的日记交给吕焕皋,上面写着:“有一天,我们终将都会离去,愿关于我们的记忆永远不会离去。”


浙江老年报 新老龄 a0002 记忆永不褪色 2013-10-30 3236136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