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美丽人生

寻找浙江最美老干部

陈志升:12年坎坷助学路

  83岁的陈志升是龙泉市人民医院离休干部,出了名的“志在奉献”、“充满爱心”。他从2001年起,坚持12年资助了100余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资金115笔,总计近15万元。这位家境普通的老人做这一善举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

  儿子的几本小册子

  老人的助学壮举,源于小儿子孙丕恒。2000年,年仅35岁的孙丕恒因病离世,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创办一个助学基金,帮助那些贫困学生。他利用空余时间走访农村,了解和登记贫困学生信息。1999年他从自己家人和至亲好友那里筹集了近10万元的资金,正想再发动全社会筹集更多资金成立助学基金时,却不幸离开了人世。

  几个月后,陈志升和老伴叶季廉打开儿子生前的10多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近千名当地贫困高中生的资料,个个都品学兼优。这些是久病缠身的孙丕恒一笔一划详细记录下来的,包括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和联系地址。一刹那,老两口彻底理解了儿子,也彻底明白了成立助学基金对贫困生是多么的紧迫和重要。

  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陈志升化悲痛为力量,接过爱心助学的接力棒,着手创办助学基金——孙丕恒助学基金。2001年秋,龙泉市第一中学13名贫困高一新生拿到了“孙丕恒助学基金”的第一笔资助,13个孩子得到了每人300元的捐助。接下来的4年里,这笔助学金每年都在秋季入学时及时发放,84个贫困孩子因此完成了迈向大学的冲刺历程。

  八旬老人的风雨坚守

  陈志升没有想到,助学之路如此艰辛坎坷。他因脑溢血中风偏瘫6年,老伴的腰里至今还嵌着两块钢板和6颗螺丝钉。陈志升家里摆放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药瓶。为了省下“每一分不该花的钱”,浑身是病的陈志升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从2001年起,他不间断地发放了13期助学款,资助了100余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115笔,总计近15万元。

  尽管这些钱来之不易,陈志升还是认为“钱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们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所以,这段助学之路在2011年前,几乎没人知道。

  2005年,陈志升思前想后,觉得每年动辄数千元的大学学费是贫困生圆梦的最大障碍,便毅然决定将资助对象从高一新生转为大一新生,资助标准也从每人每年300元变为每人每年4000元。标准的提高让助学基金迅速缩水,到2007年仅剩6万元。

  陈志升毅然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将房款补充到助学基金里。为了“多资助几名学生”,他将资金投到一家公司,可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后血本无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陈志升和老伴接连生病住院,但他们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靠着微薄的收入,仍然坚持资助了四期14名学生,共计5.8万元。

  陈志升说:“我资助这些孩子,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更不想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只是希望他们学成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这便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记者 张晖


浙江老年报 美丽人生 a0007 陈志升:12年坎坷助学路 2013-10-28 浙江老年报2013-10-2800008;3232373 2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