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之子的摄影梦
他出身渔民,做过文宣队演员、工人、会计,丰富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坚毅的个性和对摄影的执着。他是今年63岁的嵊泗人包仁泉,虽已退休,但依然一身“文艺范”。
半路出家摄影人
2000年,老包刚拿到第一台卡片相机,在一次活动中他信手拍了几张就去小店冲印,被当地知名摄影师刘昌明夸赞了一番。此后,他就被领上了摄影这条道。他花了4万元购买了新相机、镜头、专业书籍,并向县里的一些知名摄影家虚心请教,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和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
2006年,老包的作品《人欢鱼跃》获得第二届全国财税系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摄影类金奖。在创作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同时,老包笔耕不辍,他所撰写的《耕海牧渔——嵊泗列岛海洋经济前程似锦》一文还被收入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编撰的《财税改革与管理工作全书》。去年下半年,包仁泉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圆了他一个梦想。
摄影,为历史存档
包仁泉说,接触摄影已10年有余,在“咔嚓”声中,带给他的不仅是心情上的愉悦,身体上的锻炼,更多的还是那对生活内涵的理解和永恒的历史记忆。
2003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嵊泗小洋山兴建,整个岛上的居民迁移工作有序进行,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海面上百舸争流,机声隆隆,岛礁上炮声阵阵,填海、打桩全面施工。包仁泉和摄友隔三差五地去小洋山抢救性地拍摄。而今翻开一张张旧图片,有举家动迁的镜头,有全家叩别祖宗的场面,有祖孙挖带故乡泥土的情景,有渔民告别渔船、邻里相拥哭别的一组组动人场面,更有那硝烟弥漫、乌龙喷沙、峥嵘崎岖的弹丸小岛被一个个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日夜奋斗在建设一线的动人场面……他说,这些已成为历史的图片,感同身受地见证了身边的变化、故乡的发展,折射出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经历沧海桑田后人们无限的感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启迪。
2010年夏天,渔区休渔时节,他去嵊泗的枸杞岛采风。那段日子,渔村总会请来戏班子搭台演戏庆丰收,正好碰上干斜村的渔民在海边搭台演社戏。印象中,此类拍摄大多以记录人物演出过程为主,在传统与现代人的生活交替中,他希望有所创新,于是登上一座二层楼的楼顶,通过拍摄全景,交代周边环境来表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状态,用冷暖色调的搭配构成了一幅海陆相连的渔村社戏图。 记者 徐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