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溪边
一席孝谈
永安溪边
一席孝谈
□记者 朱永红 孙雯靖
10月22日晚上,仙居县永安溪边一家农家乐小餐馆,一群人在桌旁闲聊。谈到本报发放的从网上流传的80个孝敬方式中选出24孝的调查问卷时,仙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颖说,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珍惜父母对你的关心”这条。
杨颖说,在父母面前,他和妹妹的性格相反。父母喜欢夹菜给他们兄妹,他会欣然接受,而妹妹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劳父母操心,会断然拒绝。
“其实,父母给孩子夹菜,肯定是认为这个菜好吃。你接受了,老人心里就满足了。你拒绝了,老人会失落。”杨颖说。
在座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宛峰说,曾子行孝的故事,与此相类。《孟子·离娄上》记载,饭后撤菜的时候,曾参必问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父亲见自己喜欢的菜能送给别人吃,便很欣喜。
曾父死后,其孙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饭毕,曾参也要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其实,曾元见父亲喜欢这些酒菜,便想留下来再给父亲吃。
对此异同,孟子认为,前者不仅“养口体”,即饱口腹之欲外,还有“养志”,即让老人愉悦。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口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而不管其父的意愿了,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
“其实,真正的大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而非仅仅满足他们的食欲。”黄宛峰说。
听到这里,仙居县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晔讲了一个故事:她每次去探望母亲,出门时,母亲总是送老远。她怕母亲冻着,总不让送。直到有一次妹妹对她说,母亲与她相处的时间太少,出门送老远,其实只是想和她多说几句话,多在一起呆一会。
话毕,张晔泪流满面。
举座低首,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