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引导,锻炼积极性就出来了
本报记者专访曾东元
浙江老年报:前年6月,您接掌杭州老年体协主席。两年来,这个“社会职务”给您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曾东元:两年前,我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摸清杭州老年体育的家底。只有摸清情况,才能推动工作。
当时,我们和体育局、老龄办相关领导一起,到全市13个区县(市)走了一遍。专题调研发现一个情况:省里2002年发布老年体育专题会议纪要以后,有的地方支持力度很大,有的地方只是口头上重视重视;由此造成各地财政对老体协日常经费的支持也参差不齐,多的一年有40万元,少的才2.5万元。
回来后,根据专题调研情况我们形成一个报告,送给市里相关领导。2011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杭政办函(2011)35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通知》。
文件出台后,第2年我们再去县里调研,发现各地都把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市老年体育组织建设掀起新高潮,出现了“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房办事、有章理事”的新气象。2012年,全市各级老年体协的活动经费为2641.43万元,各区县(市)老体协共配备了专职人员28名(县本级)、兼职人员43名,区县(市)一级办公用房714平方米。
浙江老年报:在杭州生活,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两年,走出家门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
曾东元:是的。参与锻炼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就是杭州老年体育的现状与景象。有一个数据,全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口已有80多万,占老年总人口的七成。有这么多人在健身,这让我们觉得这几年各级老年体协的引导工作做得挺不错。
现在,如果你有空在杭州城乡转转,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场所比比皆是,就是在村里,都建起了门球场、气排球场。
以前在临安市河桥镇,很多村民都是“业余没事干,就搓搓麻将”。现在呢,村民们打破这种习惯开始参与锻炼。今年7月,镇里承办了杭州市农村村级老年门球比赛,打门球的村民不要太多太活跃哦。
最近,我们又很高兴地看到:农村掀起跳排舞、佳木斯舞热潮。夜幕降临,淳安、临安、富阳等地的广场上,几千人聚集在那儿跳。这种人山人海的场面,真正体现了“快乐体育、民生体育”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