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 用生命守护
□记者 尤琪
□记者 尤琪
最近,上虞举办了“徐悲鸿精品画展”,90岁高龄的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也跟随着这批国宝级的文物到了上虞。
“悲鸿的画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这是廖静文守护悲鸿的一种方式,一种信念。
60年前,徐悲鸿因脑溢血去世。那时廖静文还只是个30岁的年轻女子。永失爱人的伤痛刻骨铭心,可是,廖静文换了一种方式与丈夫相守。守护悲鸿的画作与收藏,便是守住了悲鸿,守住了与悲鸿的那份爱。
1953年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立即将其遗作一千二百幅及其收藏的一千余幅著名书画全部捐赠给国家。廖静文则出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守护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如今,尽管廖静文已年届九旬,可她依然坚持每天到纪念馆上班,每天她总是先走到徐悲鸿铜像前喃喃自语:“悲鸿,我又来陪你了……”
容颜改 君难忘
已是容颜改,何曾忘却君。岁月无情,昔日美丽温柔的姑娘,如今已是满脸沧桑的老太太,星星点点的老年斑印在脸上。90岁的廖静文,瘦削孱弱,别人说的话已经听不太清楚了。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廖静文对徐悲鸿的思念从没有停止。
尽管已经过去六十年,但回首往事,依然引起廖静文对徐悲鸿无限的怀念和依恋。
廖静文和徐悲鸿在一起生活了仅仅7年多的时间,感情却十分深厚。徐悲鸿曾不止一次地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
“悲鸿爱吃鱼,更爱吃湖蟹。每次餐桌有鱼有蟹时,他就说,鱼是我的命,蟹是我的冤家,为了这个冤家,我便是不要命啦!”说起与悲鸿一起生活的点滴故事,廖静文脸上泛起了甜蜜的笑容,那神情仿佛回到了初识爱滋味的少女时代。
而徐悲鸿的去世则是廖静文一辈子的伤痛。“当我接到电话,得知悲鸿因脑溢血倒在会场时,我心急火燎地赶去。悲鸿问我,孩子为什么没有来?我没想到这竟是他的最后一句话。”尽管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说起这段往事,廖静文的眼里依然泛起了泪光。
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便开始收集徐悲鸿的资料,准备撰写徐悲鸿的一生。1982年,由廖静文执笔的《徐悲鸿传》出版,这本书展现了徐悲鸿的一生,更是浓缩了廖静文对徐悲鸿至死不渝的爱。让廖静文没料到的是该书反响热烈,发行量达到了58万册。“这算是我为悲鸿献出的最后一份礼物吧!”
欢喜又伤感的杭州
这次为举办徐悲鸿画展,廖静文来到了杭州。
对于杭州,廖静文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这里是她既欢喜又感伤的地方。
杭州是徐悲鸿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从法国留学回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当教授,经常带学生到杭州来画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徐悲鸿去世不久,廖静文带着徐悲鸿的画到杭州举办画展。“时任杭州市市长周建人夫妇亲自来看我。画展举办了一个星期,很受欢迎。”廖静文感慨地说,“这是悲鸿纪念馆第一次在外地办画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今天我旧地重游,可惜是我独自一人的重游。那时悲鸿说我在北平这么多年,要带我去南方走走,等他开完会,就带我到杭州,看看钱塘江大潮。没想到,会没开完,他便离去了。”
守护悲鸿一辈子
1957年,廖静文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她将整个生命都放在了纪念馆。
现在,廖静文行动不再麻利,出行甚至要坐轮椅。可是,她依然每天8点出门,坐1个小时的车,赶到纪念馆处理馆内的各项事务。
徐悲鸿走得匆忙,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廖静文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徐悲鸿的画作和藏品,这些珍贵的财富现在价值已超过了一千亿。而在廖静文心目中,这些已经不是能用金钱来计算的财富了,这是她要用生命守护的悲鸿。
为了守护这笔财富,廖静文历经磨难。
“文革”时,廖静文无意间听到几个红卫兵指着徐悲鸿的画说:“这堆破纸要它们干吗,干脆烧了算了。”她心急如焚,赶快让家里人送信到中南海找周总理。所幸周总理知道后,迅速派人把这批作品转移到了故宫。
“因为要维持纪念馆的支出,廖静文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廖静文曾经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请求帮助。”据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当时就说,廖静文是为了保护徐悲鸿的画,为了保护国家的财富,才过得这么苦。毛主席自己出钱资助廖静文一家。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廖静文生命的守护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