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推荐孝子:“24孝”我儿做到18条
网上流传“孝顺的80种方式”本报微调查,“对父母说我爱你”和“拥抱父母”得零分
□记者 俞琪 余晓叶
通讯员 金琳 唐慧珍
孝顺是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可不可以有个标准?
龙游读者傅金水寄来一封很有趣的“浙江孝贤”推荐信,他告诉我们,孝顺是可以量化的。
一封推荐信
傅金水的推荐信很简单,他打印了一份新“24孝”标准,儿子能做到的,就在前面打个勾。
有几条特别值得说一说的,傅金水就在后面做个注解。比如第一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傅金水在后面写“特为我们居家养老修建了一所住宅,让我们欢度幸福晚年”。
算下来,24条标准,傅金水的儿子做到了18条。
“我觉得,不是非要在父母病床前不眠不休伺候的,才叫孝顺。孝顺是很生活化的,大部分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傅金水说,比如儿子每年都给他订一份爱读的《浙江老年报》。
一句我爱你
既然傅金水说,孝顺是可以量化的。本报就借傅金水的创意,做了一次微调查。
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份“孝顺老人的80个方式”。记者随机抽取了杭州三个社区的8位老人,请他们来勾一勾这张孝顺列表。
结果有些出乎意外,却又在意料之中。
让人意外的是,几乎没有人对父母说过“我爱你”,8位老人都没有选择这一项。
“没这个习惯,中国人本来表达方式就比较含蓄。我生的又是儿子。”73岁的沈桂珍说。
但是追问下去,沈桂珍也并不排斥这种表达方式,“平时有这样的表达,只是没直接说出来,要是他愿意直接说,我肯定是高兴的。”
同样得零分的还有“习惯拥抱父母”。
一顿家常菜
意料之中的是,传统的孝顺方式已经有了变化。
“我跟老头子年纪还轻,身体不错,经济条件也还可以,大部分事情自己都可以料理,但是总归冷清,我规定他们一个礼拜要来一趟。”家住杭州城北的王菊花说,虽然两个儿子都在杭州,但各自都有家庭,平时工作也挺忙。孩子们来,王菊花还要出钱出力,买菜做饭给他们吃。
“他们每个礼拜能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做长辈的很开心,这就是孝顺了。当然,平常我们有点什么事,孩子们也都是很关心的。”王菊花说。
这80个孝顺方式,因传播过广,已很难查到最初的来源。
因此,作为“浙江孝贤”的一项活动,我们将与读者一起制作一份浙江“24孝”谱。本报发起征集,作为父母,你最希望孩子为你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作为子女,你一定能为父母做到的一件事又是什么?不需要多么宏大的目标,而是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微小却很温暖。比如,在马上到来的老人节,给你的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
来信请寄浙江杭州体育场路178号浙江老年报,邮编310009,或发送邮件至zjlnb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