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进:长征路上每一块土地都亲过
记者 葛辉/文 张晖/摄
1.爬雪山过草地,很多战士走着走着走不动了,就倒下了,手里还抱着枪。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1935年5月13日,一支北上的队伍正在夹金山的雪地里艰难前行,严寒把这里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人群中,张先进背着20斤重的行李,紧跟着大部队的步伐。
一个冻僵的战士,在路边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很多战士走着走着走不动了,就倒下了,手里还抱着枪!”张先进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向这些勇士们致敬。
祁连山之行,也同样令张先进印象深刻。“晚上也得爬山,路上有一人多宽的裂缝,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底下是万丈深渊。”祁连山也只是张先进走过的其中一座雪山。
1936年,张先进第二次过草地。“脚上没有鞋,肚子没有粮,晚上天当被子地当毡。”那时候是5月—7月,草地的天气变幻莫测,经常下雨,个别人有竹子编的斗笠,这便是极好的雨具了。
“我们过草地根本就没有路,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张先进说,草甸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有水,坑坑洼洼的,一脚高来一脚低。大家专挑高起的地方走,但还是会一不小心陷进淤泥里去。那是相当可怕的事情——淤泥不知道有多深,有的同志陷进去后,拼命挣扎着。
有一次,张先进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淤泥已经没到了他的大腿。幸亏康克清(朱德的夫人)有匹马,她立刻让张先进拉住马尾巴,好不容易把他拖了上来。
2.能吃的野菜都找来吃过,没有粮食就吃不上饭,饿得走不动了,也得走。
在长征中,“吃”毫无疑问是个大问题。吃什么?如何吃?几万人马,粮食自筹。在不同的地区,还得入乡随俗,适应新的饮食环境。
张先进清楚地知道,对于一个没有食物的部队,食物与打仗一样都是头等大事。“过草地时,我们吃青稞,把青稞炒熟,磨成面,我们称青稞面,藏族同胞们叫糌粑。水烧开了,倒到青稞面中,搅拌后,用手拿着直接塞进嘴里吃。”张先进对这种食物的评价是“很香”。
张先进认识很多种野菜,这是在长征途中现学的。能吃的野菜,张先进都找来吃过。“有一种绿二韭,这种野菜算是味道不错了,有一点香味。总之,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管味道。”
记者问他,会不会几天没东西吃?他突然提高声音:“那时候,没有粮食就吃不上饭,很正常!饿得都走不动了,也得走!”
3. 获得武器的过程,并没有电影中那么轻松,有的战士渴望着缴获好武器,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在战争中,任何一个战士对自己的武器都是有感情的。更何况,1939年张先进在八路军总部属军工部兵工厂(当时在山西武乡县)任过教导员。
兵工厂隐蔽在大山中,确切地说,是在一个大岩洞里,600多工人。兵工厂的门口有哨兵站岗,时刻准备着战斗。有一次碰到日本人扫荡,张先进组织工人撤退,保护大家的特务团与敌人打起来了。远远的,张先进听到枪声,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次战斗中,特务团牺牲了好几名战士。
这个兵工厂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生产手榴弹,一般每天可生产2箱,修理步枪则是另一项重要任务。“那时候大家基本都用步枪,人手一把,但是子弹不够,发的子弹总共就几排,用完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发。”即便这样,战士们也要奔赴战场,这是需要勇气的。
“敌人的武器比我们的要好,他们的轻机枪、小炮数量都比我们多。”张先进说,在武器悬殊的情况下,打仗时,指挥员的鼓舞士气是相当重要的。“听了他的话,我们打仗一点也不害怕。”
我们也许在一些电影中看到过战士们赤手空拳缴获敌人武器的镜头。可是,张先进告诉记者,获得武器的过程,并没有电影中那么轻松,有的战士渴望着缴获好武器和军用品,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战场上枪林弹雨,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和敌人互相拿枪瞄着,他不死我就死。”两个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第一次相遇就要以死相拼——这就是战争。在战争的锻炼中,张先进掌握了多种射击姿势,立射、跪射、卧射,都能熟练运用。
而战场上的惨烈至今仍印刻在张先进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死尸根本分不清是谁,到处都是血,战场上牺牲个人,就像吐了口唾沫,哪里数得清啊。家人都在国民党统治区,信也寄不出去,所以都不会留遗言给家人,死了就死了。”这些近乎赤裸的表述,将原本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血腥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旦知道,再也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