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 养生膏方来铺路
秋季从“秋分”一分为二,分为秋季的前期与后期,秋分就是秋季前后部分的分水岭。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浙江地区气温普遍会降至25℃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
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尤其在秋分以后,“秋高气爽”,秋主收的特点更为明显,阳气、阴津等都要进入收藏、收敛的状态,为冬季做准备。
秋季养生不能一概而论
在浙江地区,秋季的前期还是以湿热为主,人只会在早晚觉得凉气,中午是感觉不到秋天的气息的,会出现“秋老虎”,这时人的胃口不是很好,易受湿困。而后期,秋风渐起,天气逐渐干燥,一般是出现在秋分之后。秋分之前要多一些吃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莲子、米仁、百合等;之后要吃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山药等。
我们从胡庆余堂等国医国药馆名老中医处了解到,秋分养生是有必要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天气温高、体能消耗大,如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大量出汗,津液耗损。进入秋季,气候干燥,损阴伤肺,易出现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涩、干燥脱屑等秋燥的现象。根据名老中医多年的从医经验,他们举了几个例子:秋天嘴巴干裂、皮肤干燥,容易“秋乏”,有些人甚至出现头发一下子白很多的情况,这些现象都可追溯为入秋后人体津液不足、机体失于濡养,以感觉“干燥”为主,甚则由于阴虚不能制阳,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表现烦躁不安、潮热等症状。所以,秋季养生应该养阴,使用“养阴生津润燥”之品调补。
养生有膏方
讲到养阴生津润燥,许多老年朋友到了秋季就会有这样的一句口头禅:“我上火”,牙龈肿痛、口腔溃疡,部分老年朋友还出现了牙齿松动、脱落现象,这些毛病都找上了门。中医讲,阴阳好比在同一平面上,这个季节的“上火”不是阳太盛,阳升上去的“上火”,而是阴掉了下去,让阳看起去盛,其实,阳还在原地没有任何升降表现,是阴缺少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调补,膏方是很好的一种选择,我们从省内有名的国医国药馆里了解到,它可以将多种需求融于一方,以蜜为炼,以膏滋药性,徐徐生津,以养真阴,消内外之燥,以使人体阴阳平和、正气收敛、增强体质,打扎实身体的基础。特别是有些老年朋友,体检基本正常,但自觉疲乏不适、体力精力差、夜寐不安、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膏方调理体质,进而对疏解情绪紧张,减轻压力,提高体力精力,清晰意识,增强记忆力有帮助。
如今,在浙江省内,有养生保健意识的老年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往往积累了多年的养生经验,并且视线不仅仅着眼于冬季一段时间的调养,更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心状况,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顺应四季变化,持续调养。其中,膏方调养在他们中间,受到了追捧。
我们从胡庆余堂名国医国药馆老中医处得知,膏方如果配伍得宜,四季可服用,关键在于配伍二字。拿“养阴生津润燥”来讲,胡庆余堂等国医国药馆里,就有人参、黄精为主角配伍的膏方,尤其适合老年朋友在秋分之后出去走走,增强体力,同时适当润肠温胃,为之后冬天打下大补的基础,这时膏方比较助力。
人参与黄精的配伍
为什么要选择人参、黄精等药材配伍,来“养阴生津润燥”?老年朋友经历了夏季,身体往往比较虚弱,需要人参来打底补元气。我们从胡庆余堂等国医国药馆了解到,人参存储元气是上佳之选。《理虚元鉴》中曾说道:“人参能大补元气,在阴补阴,在阳补阳,能温能清,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益心气,安心神。”一般老年朋友会认为,人参应当在冬令进补时来一支,现在火力是否太猛太旺。这就要看有经验的老中医如何来配伍了。这时,黄精成了不二之选,为什么,因为黄精可以中和人参里的火,配伍之后,人参的补益作用不但能得以很好地显现,同时“黄精”又能滋阴生津,防止上火。
现代《中国药典》记载,黄精性甘、平,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作用,可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精血不足,腰膝酸软,内热消渴。在现代,国家卫生部把黄精归于药食同源品种,药食同源指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防病治病的植物,经过多年,甚至数百年、数千年食用而被证实对人体有益无害,适合老年朋友长期食用。
在人参配伍黄精的基础上,在配伍上玉竹滋阴生津,茯苓适当利水渗湿,就更加绝妙,利于吸收。我国唐代有一个叫孙思邈的人,他是将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先行者,相传他活了一百多岁,在其代表作《千金要方》中,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记载他经常服用黄精养生的例子,甚至用自身学识将黄精经过配伍制成黄精膏,叫“孙真人黄精膏”,用来滋阴生津、宽中下气,这在当时是件稀罕又时髦的事。
目前胡庆余堂等国医国药馆有这类膏剂提供,非常适合在目前这个时节调养进补之用。 中老年朋友不妨趁着秋分时节,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番,在选择的时候,认清正规的,品质有保证的,国医国药馆制作的人参黄精膏方。 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