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扬名剧 “丽”动杭城
《珍珠衫》首演,市民享大餐
□记者 徐小翔/文 张晖/摄
旧本新编传正能量
由李瑞环同志改编的《珍珠衫》,原为评剧的一出看家戏,但由于旧本冗长繁复,渐渐在舞台上消失。编者对原剧做了大胆处理,在尽量保留原剧精彩唱段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将原来20余场戏压缩为10场戏,将王三巧改造为一个受骗失身、痛悔自责、重情重义的人物。
新版《珍珠衫》的杭州首演圆满成功,也代表这出被认为“传统戏改编典范”的戏剧,得到了杭州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耄耋戏迷追星到杭州
“你看,她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多美,尤其是唱腔中呈现出来的‘水音’特别优美!”80岁的易海云和老伴以及两位评剧迷专程赶来看王冠丽的演出。
易海云夫妇来自北京海淀区,喜欢评剧已经半个多世纪,也是筱白玉霜时期的白派评剧迷。现在他们也成为王冠丽的“铁杆粉丝”。为此,易海云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鼓励王冠丽。
同行的曹其敏老人和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她和张慧于1987年共同出版了《筱白玉霜传》一书,张慧则是和筱白玉霜同一年代的人。“我觉得,王冠丽是真正地传承了白派评剧艺术的精髓,弘扬了国粹。”在化妆间,4位老人见到了正在备妆的王冠丽,就像许久不见的老友一样,互相拥抱,场面感人。
在杭州圆了评剧梦
今年74岁的侯凤兰早早联系本报希望得到一张《珍珠衫》的戏票。“我是河北出生、沈阳长大的评剧迷,舅妈是评剧演员,我从小就喜欢跟她学学唱唱。”侯凤兰告诉记者,在部队时自己是个文艺骨干,特别喜欢表演,最喜欢当时新凤霞版的《刘巧儿》。说着说着,她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
但自从转业到了杭州,她就一直没有机会接触评剧。现在,侯凤兰身体不佳,每周都要去医院做三次血透。但她说,这3天的评剧大餐一定要抽时间去听,圆自己多年来的评剧梦。在现场,侯凤兰顺着剧情发展,时而唏嘘,时而期盼,欣赏得相当投入……她说,白派低回婉转、大气端庄的演唱风格是她最喜欢的。
偶遇公益资料员
在后台有一个忙绿的身影,和演员合影,收集演出资料,他叫李同星,是杭州剧院的特邀资料员。从前年开始,他为杭州剧院义务拍摄演出照片,整理资料,成为非在职的“编内人”。
老李今年75岁,从2000年西博会时起,奔波于杭州大小演出会场,他自己的定位是“新世纪杭州记录者”。为了这个目标,老李没有一天停歇过,这不,知道今天有名角王冠丽,他第一时间就来了。
在他的包里,有与国内名人、国外演员的百余件合影资料。每次合影完,老李都会热情邀约:“下次来杭州一定记得找我!”
花絮
上舞台就觉得兴奋
6小时只吃几颗桂圆
下午5点起,王冠丽就坐在化妆台前开始了两个半小时的化妆,吊眉、打底、补粉……足足有10几道工序。
记者近距离接触王冠丽发现,她亲和力很强。戏迷一句“看到了央视11频道里走出来的人”,将她逗乐了。她说,感动于杭州戏迷的厚爱。说话间,王冠丽剥了一颗桂圆,放进嘴里。这是业内的一个规矩,为了保持状态,开演前不能饱腹。直到晚上演出结束,她都没有再吃过一点东西。
低回婉转的唱腔,优美端庄的身段、典雅大气的演唱风格……9月26日晚,杭州剧院,新版白派评剧《珍珠衫》让杭州市民享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评剧视听盛宴。整台剧目用时两个半小时,全剧10场戏,情节环环相扣,场场掌声不断。表演结束时,演员谢幕,观众们起立齐声鼓掌,将气氛推向高潮。
“新版《珍珠衫》章节浓缩,舞台简洁大气,演员表演精湛,音配像效果传神……”不少专业观众对新剧的喜爱溢于言表。而该剧主演、白派评剧表演艺术第4代传人王冠丽,面对杭州观众表现出的热情和专业也相当感动:“没想到江南还有这么多的评剧迷,我很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