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健康快车

给自己的“心”降降温

  给自己的“心”降降温

  □通讯员 徐勤 记者 苗露

  眼看近来的气温已经突破40℃的大关,四处都拉起了橙色高温预警,杭州更是一跃跻身“新四大火炉”的行列。在这炎热的夏季,人们最热衷的事情自然是防暑降温。在前几期的报道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高温天的养生建议,近来本报也陆续收到读者的来电咨询——身体上的热有方法降,“心”里的热要怎么降呢?

  冬多抑郁 夏多焦虑

  冬夏两个季节相较于春秋来说,气候条件更为极端,因而在这两个季节中,人们的心情往往很容易受影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陈斌华表示,在较为阴冷的冬季,抑郁症患者会比平时多一些,因而有“冬季忧虑症”的说法;而夏季高温不断,焦虑症的患者会明显增多,如本身就有心理疾病,则症状易加重,从而导致情绪波动明显。

  曾有调查显示,在炎热的夏季,普通人群中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医学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其实这也是中暑的心理表现。陈斌华解释,夏季焦虑可以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心理上的(包括焦躁不安、不明原因的烦躁与担忧);二是身体上的(如胃口不好、心慌出汗等),这种现象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

  当气温超过35℃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同时,由于夏季气压较低,血液带氧能力有所下降,因而较易出现缺氧反应,即心慌、心跳加速等症。夏季人的睡眠和饮食量有所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使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影响到人的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心境、行为方面的异常。

  老人“任务”重

  心情需“降温”

  除却天气原因外,老年人在夏季,特别是暑假期间的“负重”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焦虑症状的发生。

  每到暑假,总有不少孩子会被寄放在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的家里,老人假期代管孩子已经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孙辈对于老人来说自然是非常宝贝的,因而在代管的过程中,老人总是会不停地担心,一是怕自己没带好,二是怕与儿女的教育方式起冲突。并且,孩子与老人一样都是容易受天气影响的群体,孩子的吵闹和哭声都有可能诱发老人的焦躁情绪,两者共同生活难免有情绪上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不过,也并不是说夏季老人与孩子就不能共同生活。陈斌华表示,只要注意给“心”降温,老少一家依旧可以其乐融融地度夏。

  首先,不管是老人还是儿童都应该尽量避开高温环境,特别是头部要避免阳光直射。由于头部被阳光直射容易导致脑部温度过高,从而影响其调整功能;其次,要注意房间通风,加快房内空气流通;再次,不少人在夏季都会出现失眠和没胃口的症状,但尽可能不要因为这些原因打破自身的生活规律,要保持充分的睡眠;最后,心情的自我调节非常重要。必须从主观上认识到夏季焦虑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不要无谓地放大问题。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将负面情绪升华,敢于说出不满也是排解内心焦虑的好办法。

  陈斌华还提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注意,如果发现自身情绪症状过于明显,应当去医院就诊,谨防“小中风”现象。此类病症的根源很可能不在心理,而在于心脑血管本身。


浙江老年报 健康快车 b0002 给自己的“心”降降温 2013-07-31 浙江老年报2013-07-3100007;浙江老年报2013-07-3100012;3125087 2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