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屁股银行”
30年多前,有“鸡屁股银行”一说,庄户人家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指着这“银行”呢。
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年春末夏初,村里的零售商店都进一批鸡雏,这家抓10只,那家抓20只,不大一会工夫就卖完了。那时候养鸡,还没有圈养一说,都是散养。鸡雏们常常走出家门到草堆边寻觅小虫、草籽等,见着什么吃什么。有时候觅食走远了,便不认识回家的路。因此,晚霞满天的时候,不少人家还在焦急地“咯哆——咯哆”地叫唤自家的鸡回窝。
怕与邻家的鸡弄错,有人还会将红颜料涂到鸡雏身上。有的人家点在头上,有的人家抹在屁股上,有的人家擦在翅膀上。可惜,还是有“撞车”的。我记得很清楚,那年,后屋的小脚奶奶抓的鸡雏先是用洋红点在鸡雏头上,后见西巷中也有人家这样涂法,小脚奶奶又在两翅和鸡屁股上都涂上洋红,一只只鸡雏装扮得花仙子似的,好看又醒目。
家中有抱窝母鸡的人家,通常不花买鸡雏的冤枉钱。准备20只又大又圆的新鲜鸡蛋,让抱窝母鸡孵化,三周后,鸡雏出壳了。鸡雏们有鸡妈妈呵护,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快。
现在除了专业户,农家不养鸡了,孩子们也不用喂鸡、放鸡、找鸡。人轻松了,可也少了乐子少了故事。 张小平
“鸡屁股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