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读者“调查”王世芳
搜集整理的史料与王伯淳基本吻合
遂昌读者“调查”王世芳
搜集整理的史料与王伯淳基本吻合
□记者 俞琪
遂昌县审计局退休干部华贞隆,给本报发来了近5000字的王世芳考证资料。
距离我们发现台州临海岭根村140岁人瑞王世芳,已过去一个月时间(详见本报6月28日头版)。报道见报后的大半个月,华贞隆通过资料查询,严谨考证,整理了王世芳在遂昌担任“儒学训导”期间的史料故事。
他考证的结果,与岭根村王世芳后人王伯淳搜集到的史料基本吻合。不过,在遂昌任职期间的故事,华贞隆提供的更为详细。
王世芳前五年的政绩鲜有文字记录,只知他“年逾期颐,精神矍铄,教学不倦”。 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王训导协助官长,分别扩建了东义学和尹祠,一方面改善了县学的办学条件,另一面也含有鼓励学生学习前贤之意。
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训导103岁,已“任遂俸满”(任期届满),原本应退休回家。据说得到了台州人氏、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齐召南的举荐,幸运地获得一次“引见奏对” 的机会。“引见”,是清朝皇帝对中下级官员亲自考察的制度。这次“引见” 的结果是“龙颜大喜,超升五级,留京恭祝皇太后万寿”,“后领赏回任”。1762年孟夏,王世芳第二次来到遂昌,职务是“管遂昌县训导兼教谕事”,年龄104岁。在第二任期内,王世芳遇到了能干的新知县王憕。王憕在促进遂昌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县民们请训导王世芳撰写《王邑令生祠碑记》,勒石纪念。
本报的报道,华贞隆看得很仔细,所以提出了几处疑问。
一是王世芳首次任遂昌训导不是106岁,而应是乾隆二十年(1755),当时王世芳为96岁。岭根村王世芳后人王伯淳提供的资料中提及,乾隆三十年(1765)春,乾隆下江南,下旨让106岁的朝廷任命的“新官”王世芳接驾。记者后又仔细翻阅了王伯淳提供的资料,在吴鸿所写的《钦赐正六品承德郎遂昌司训王南亭先生徵诗事实》一文中,找到“越九十有六,司训遂昌,敦崇士术,课业维勤。”那么,确如华贞隆所说,应为96岁上任遂昌训导。
不过,对于这个年龄,现有资料确实存在冲突。
二是乾隆三十五年秋至次年春季,王世芳进京恭贺皇太后八旬万寿,并不是“上一年进京向皇帝贺寿,次年再次进京贺皇太后万寿”。乾隆三十五年(1770),确实是乾隆皇帝甲子寿年。王世芳离京临别时,乾隆还赐诗一首,嘱咐这位高寿老人明年再来京,参加皇太后八十大寿活动:“定知明岁率群老,纯嘏鸿禧祝寿康”。不过,华贞隆又提出,当时交通不便,王世芳年事已高,这么短的时间让他来回折腾,是不是不太合理。
对于华贞隆指出的这两个问题,本报将继续考证,并向读者求教。
华贞隆说,这位寿星不仅是因高寿而出名,更重要的是他对文教事业的关心和推动,让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