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的激情岁月
最近,本报发起举办浙江(杭州)首届老年电影文化节的消息,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一位热心的杭州读者打来电话说:“省军区原电影战线的一群老战友在杭州聚会,参加的人都跟电影放映有着不解之缘。”通过这位读者的联系,记者采访到了这些老前辈,与他们聊起了那个年代电影放映的青春记忆。
长途跋涉20小时送电影上海岛
讲述人:史小沈(66岁)
1969年,我到省军区电影站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在这个岗位干了13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送电影上海岛。
我们电影小分队有3个人,从杭州出发到温州,一路上颠颠簸簸要坐上整整13个小时的车。到温州以后,再转车到平阳鳌江,又是3个小时。我们的目的地是南麂岛,从平阳过去还要坐4个小时的船才能到。就这么单趟下来,起码20个小时。
这还不算什么,最累人的要数携带那些放映装备,光一箱胶片就有二三十斤重,还不算银幕、放映机的重量。
《牧马人》、《庐山恋》……为了丰富战士们的生活,我们带的可都是当时最火的影片,足足有3大箱。
那一次,我们几乎把所有有部队驻扎的海岛都跑了个遍,虽然任务很重、很辛苦,但一看到大家那种欣喜的表情,就觉得特别值!
回程遭遇台风死里逃生
讲述人:李绪良(82岁)
上世纪50年代,基层部队刚刚成立电影队,1953年,我被派去洞头负责电影放映工作。温州和平阳、瑞安、乐清等地方的电影放映都归我们负责。
因为放电影,我还有过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记得那一次,我带队去一个海岛,气象预报当天会有台风,电影一结束,我们便决定趁天还没变之前尽快赶到下一个地方。可谁知道,就在回程的路上,风云突变。那个风实在是太大了,船被吹得动摇西晃,一直在海面上打圈,连船杆都被刮断了。我们只能紧趴在船上一动不动,雨打在身上,到后面,感觉整个人都已经昏睡过去,没了知觉。也不知道漂了多久,我们终于到了临近目的地的平静水域,才得以安全上岸。
亲身感受露天电影火爆岁月
讲述人:胡克树(67岁)
我以前也是电影队的,1970年被调到省军区电影站负责电影调度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当年,干我们这行的可吃香了,有什么新片子都能先看到,说出去别人尽是羡慕。那时,驻浙江的海陆空三军的文化生活都要靠我们安排,基本上1个团级单位就有1个电影队。
电影队每个月放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放,放几天,都要靠我们提前做计划。当时没有电脑、复印机,所有的内容都要用复写纸手工写,再一份份地寄去各个单位,工作量很大,但特别有成就感。
每个月,我们还要做统计,看看哪些片子最受欢迎,就好像现在的排行榜一样。我印象中,最火爆的就要数李连杰主演的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了。原本我只要管发送胶片就够了,可因为影片实在是太轰动了,放映员人手不够,我也带着片子下去放。第一场就在长兴机场放。听到要放《少林寺》,不光是战士,附近的老百姓都扶老携幼地赶了过来。硕大的机场人头攒动,坐得满满当当,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啊!
记者 楼嘉卉
通讯员 施宇星 张理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