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7版:心理沙龙

请主动说出你的诉求

  给大家出个问题:你觉得子女回家哪种方式会让老人更开心?第一种做法是,直接拿着东西回家看父母;第二种做法是,回家前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准备自己喜欢吃的菜。

  一般子女都会觉得是第一种,不过很多父母都会回答:第二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陈斌华解释,第二种做法让父母感到自己仍然有用,子女还是需要父母的。可是很多子女都不知道,很多父母也不会和子女说。陈斌华建议,老人说出自己的诉求很重要,不然憋在心里,很容易憋出病来。

  父母:

  主动说出自己的诉求

  于女士是家中独女,母亲一直身体不好,她就带着母亲辗转各家医院看病,可是母亲的病未有大的起色,反而加重了。最后,她带着母亲前往陈斌华处看病。经诊断,于女士母亲的病是由情绪导致的。而母亲情绪不佳的罪魁祸首,就是不满意女儿对待自己像婴孩一样。

  陈斌华把母亲的想法告诉了于女士,于女士改变了和母亲的沟通方式,再经过药物治疗。母亲的病慢慢地好转了。

  很多人不禁疑惑了,不是常管老人叫“老小孩”吗,对待父母靠“哄”的沟通方式怎么不对了?

  陈斌华解释,有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和性格的确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的行为、心理的确会很像小孩子。这时候,子女顺应老人的变化,采取”哄“的沟通方式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老人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自身的价值被否定。其实,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老人可以通过暗示或者直接讲明等方式,让子女清楚自己的诉求。

  同时,老人也要从朋友或者老伴那里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变化。如果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变化,使得子女改变沟通方式,那么就不要怪罪子女。

  子女:

  尊重且真正关心老人

  “其实父母性格或者脾气出现很大变化的时候,一般都说明,老人的心理或者认知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陈斌华说,“这个时候最好及时就医。”

  不过,如果父母性格或者脾气等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并且子女和父母原有的沟通方式是良好的,陈斌华并不建议子女作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有问题的、需要改变的,子女也应该提前向父母咨询意见,再作改变。

  子女对待父母,他觉得尊重、平等应该放在第一位。父母在孩子们年少时,处于绝对权威,凡事都给子女提出意见。子女长大后,特别是父母进入老年阶段后,如果子女有事还是能够与以往一样,则会让父母有被尊重的感觉,觉得自己还有用,这样做无形中能够拉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记者 唐佳璐 通讯员 徐勤

  请主动说出你的诉求


浙江老年报 心理沙龙 b0007 请主动说出你的诉求 2013-06-05 3047312 2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