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不改从学志向
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近况
卅载不改从学志向
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近况
30年前的5月27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就在这一天被授予学位。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斗转星移。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们,如今皆双鬓染白,成了德高望重的学界师长。悠悠三十载,他们从不曾改变从学的志向,一直坚持传承大师的学者风范和治学传统。
中国高等教育18勇士
30年前,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在通过论文答辩后,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史称“中国高等教育18勇士”。
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物理学家黄朝商,现在已经74岁了;最小的是王建磐,如今也有64岁了。徐功巧是其中唯一的女博士,目前全家居住在加拿大。首批博士的工作单位无一例外地是中科院、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赵林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学家;洪家兴院士作为特邀报告人曾登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坛;苏淳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头”;王建磐曾执掌华东师范大学;张荫南、洪家兴和童裕孙教授都曾经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李尚志在2003年成为首批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每学期都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首批博士中的不少学者,直到高龄还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
在他们的回忆中,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招生;第二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一群被耽误了青春的“大龄”青年,从厂矿、田间重新回到校园。他们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幸运地成为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根据这部法律,中国首批18名博士的论文答辩及学位批准在1982年初至1983年间陆续完成。
1983年5月27日,对于这18位博士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他们从全国各地赶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博士学位的授予。
人物
访谈
马中骐:为梦想守望30年
在马中骐的电脑里,保存着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那是1982年2月6日,我国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马中骐是第一个答辩者。讲台上,马中骐自信地在黑板上不停地书写演算。之后,答辩委员会7位导师现场无记名投票,认为马中骐的论文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学论文,完全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为了那一天,马中骐整整等了26年。
上海出生、长大,到兰州读大学,在北京读了两回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时43岁,博士学位证书编号是10001,这是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的求学履历。1956年,16岁的马中骐从上海市东中学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兰州大学物理系,1961年留校任助教,1964年以绝对高分考上北大物理系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但在命运捉弄下,研究生还没读完,马中骐就回到了兰州大学。1978年,临考前50天,马中骐看到一个通知: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马中骐第二次进入了研究生队伍。于是,有了1982年2月6日的答辩。之后的30年,马中骐一直在中科院高等物理所工作,同时坚持在高校为学生上课。马中骐还记得,他刚刚在中科院给学生上课时,讲课费是5元。20年过去了,他还站在那个讲台上。
人物
访谈
王建磐:代数是一生的梦想
“数学是很美的,这是一种逻辑之美。和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是零一逻辑,非是即非,要求绝对精准,不容一点差池。任何数学理论,只要没有经过演绎证明,就只能被称为猜想。”少年时代的王建磐,被数学的这种逻辑美感所深深吸引。很快,王建磐便遇到了数学道路上的第一位指路人——教数学的刘治心老师。刘治心陆续帮他借来初三、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教材。高中未毕业,王建磐已自学了整个大学的数学课程。
然而,从1967年开始,王建磐种了3年地,教了2年书,在县剧团当了5年编剧。最灰心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与心爱的数学无缘了。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岁月,王建磐感触良多,“后来到学校当民办老师,教数学,我已经很满足,觉得哪怕不能搞数学研究,一辈子教数学也算是离梦想近一点”。
1978年3月,王建磐被录取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曹锡华老师研究“代数群”。既是数学系,又是他最有兴趣的代数方向,王建磐笑着说,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赵林城:成为博士也靠机遇
“我们那个时候的证书都没有照片,现在都有了。”在家里书房的一个柜子里,赵林城翻出一堆红本本,一本博士学位证书落满了灰尘。在学位证书的内页,上面是时任科大校长严济慈的印章,还有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钱临照的名字,上面写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最上面是赵林城的名字。
赵林城从本科起就一直在科大念书。“1966年本科毕业了,我就去河北涞源县一个农村的机械厂,本来是做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租赁工,后来厂里数字搞不清,让我去做零件的收发搬运,又去做技术工。最终我就在1978年报考研究生了,那年我女儿也上了小学一年级。”
赵林城说,能成为首批博士,其中也有机遇的成分。谈到中国设立博士学位,赵林城说这是跟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
人物
访谈
范洪义:聆听物理之美
1964年,范洪义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70年,范洪义被下放到河南、湖北的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半,尔后又被分配到一家县办小工厂。1978年,他报考了母校的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并于1982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范洪义之所以选择物理作为专业,是缘于从小的兴趣。“物理学家,是聆听自然脉搏的声学家,是描绘自然规律的画家”。范洪义深情地说,“如果说那时候有什么大志向的话,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人物
访谈
李绍宽:上课是一门艺术
说起为什么在大学里研究了一辈子数学,李绍宽的回答非常简单,“很喜欢。”遗憾的是,1965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海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13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期间他结婚生子。一直坚持把8本代数讲完的中学老师,终于迎来一次命运转机:1978年,复旦大学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考试科目对李绍宽来说并不难,不过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已经37岁,他被认为是“大龄青年”而拒之门外。幸运的是,紧接着中央出台政策,规定对优秀人才可以放宽年龄,执著的他再次报考后终于被录取。1980年,学习成绩突出的李绍宽提前一年硕士毕业。随后,又因硕士论文优异被推荐继续攻读博士。
苏淳:以前读书比较纯
1983年4月,苏淳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他的答辩经历,充满了曲折。“因为刚开始搞试点,每个专业的人不能太多,当时我那个方向已经有两位师兄了。但后来我又做了一些文章,比较出色,导师最终建议我去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于是,苏淳在1983年4月通过了答辩,在当年5月27日集中授予学位之前,搭上了最后一班车。
苏淳说,当年给自己博士论文答辩的7位导师全部是概率统计界的“大腕”,比如华罗庚的弟子王元院士。
谈到对首批博士的看法,苏淳说:“以前读博的都是奔着科学去的,现在多了增加找工作的砝码等因素,还是以前比较纯。”
丁星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