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美丽人生

封存半世纪的鸿雁情结

  封存半世纪的鸿雁情结

  整理杂物、书籍,两个旧信封呈现在眼前,紫色笔迹已经变淡,清秀的俄文却还是那么流畅,整齐。这是半世纪前,来自苏联的中学生的来信。顿时,记忆之舟把我带到了遥远的中学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武汉市汉阳的一所铁路中学读初中,学校就在我国首座长江大桥北桥堍的龟山脚下;学校的俄语老师大多是苏联专家的翻译。当时,校园里刮着一股中苏小朋友的通信热旋风。每天都会收到不少苏联小朋友的信件,不论哪个学生都可以从学校传达室拿到信,可以同对方小朋友通信交友。我也怀着好奇心,拿了一封信,是一个名字叫娜达莎的七年级学生写来的:“亲爱的中国朋友,你好!很想跟你交朋友,我住在莫斯科……”

  当时,我学的俄文词汇还较少,只能看懂“中国”“朋友”“学生”“城市”等单词,只得求助于老师。

  鸿雁传书,开始了友谊的航程,一封书信得两个月,往往在等待与期盼中度过。彼此在信中每每谈及学习、生活情况,还介绍了各自生活的城市风貌。

  后来娜达莎寄来了一张著名俄国诗人普希金肖像的明信片,我也回赠了两张城市风景明信片。我最喜欢的还数那套精致的火花(火柴商标),是俄国的一些文豪名人,如普希金、契诃夫、果戈理等。娜达莎还寄来了一张两寸半身照:俏丽的椭圆脸庞,一头褐色长发,梳着两根大辫子,双眼深邃有神。我也寄了一张一寸黑白近照(当时还没有彩照)。

  为了更好地交流,我还请父母给买了全套两册《俄汉大辞典》,这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算是奢侈的啦,不过却促进了我对外语的兴趣。因俄语课成绩优异,我还担任了课代表……

  风云突变,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专家撤走,合同撕毁,双方学生因通信热戛然而止。以后的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变故,那段友谊也就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今年3月,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访国家是俄罗斯,两个大国的传统友谊得到了深化。当电视上出现一位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俄罗斯姑娘尤莉娅,用流利的中文表达自己对中国的好感,还打算与父母一起到中国生活,我恍惚觉得:屏幕上的尤莉娅的长相、形态,不正是那个少年时代的娜达莎吗!

  望着面前的旧信封和仅存的那套名人火花,让人感慨万端。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单一的书信交往已经成为历史,如果当时就用上、QQ、E-mail、视频,那该多好啊!

  吴小博


浙江老年报 美丽人生 a0007 封存半世纪的鸿雁情结 2013-04-22 浙江老年报2013-04-2200005;2993780 2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