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小书儿一样
![]() |
关于清河坊的前生今世,这本“小书儿”有其延续性,并且翻开了新的一页。 300多年前,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思家,清初来到杭州,在城隍山下开设剪刀作坊。清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到杭州时,上城隍山游览,因避雨,走进张小泉剪刀作坊,见到锋利无比的剪刀,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而今,张小泉的故事一样传神。其剪刀店不仅销售各式剪刀,还有工艺师现场在剪刀上刻名字、赠言题词、刻西湖风光等图案。有一次,某电视台摄制人员要求作剪刀锋利度测试,结果在摄像机镜头前,100层棉布叠得有2厘米厚,张小泉剪刀咔嚓一声,百层棉布齐刷刷落地,连剪三次,次次成功。 细细寻访杭州历史街区清河坊,不说那些遐迩闻名的老字号,光是从活跃在街面上的糖人朱、草桥艺人、面人徐、杭州泥人等民间艺人那里,你都可以读到一连串精彩纷呈的民俗故事。尤其是老年读者,读起来感情会更深刻一些。 |
翻小书儿一样
读清河坊
□记者 丁星云 文/摄
古代清河坊: 老外婆的钱都花在这一带
老底子的杭州人把连环画叫做“小书儿”,地摊上一分钱可以借两本。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半个世纪前都是小伢儿,那时光就是翻一本本的“小书儿”,读杭州的历史。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爬城隍山,看到山顶亭子上有一副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觉得很好,赶紧抄下来用到作文里。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一知半解。后来看到一本小书儿,解释这句话是明代书画家徐渭用来描写清河坊的繁华。书中说,南宋时的清河坊是杭州的皇城根儿,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老字号孔凤春香粉店、万隆火腿店、状元馆等都在这里安营扎寨。这使我联想到我的外婆,老是把“清河坊”、“羊坝头”挂在嘴里,凡是跟吃穿有关的,她老人家一双小脚颠颠簸簸从下城区新华路赶到上城区清河坊,把大襟衣服里一只小钱包悉悉索索摸出来,几乎把钞票都花在了这一带。
清河坊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有的吃有的穿、最温暖的地方。但到了我的青壮年时代,偶尔路过那里时,竟发现清河坊已沦为一条破破烂烂的马路,路边的小店都是灰头土脸的,只有一辆“老八路”公交车,开来开去。清河坊留下的标志在我看来只有“胡庆余堂”几个字,因为特别大,黑字写在污迹斑斑的断墙残壁上,让我记忆犹新。
现代清河坊: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人潮涌动
1999年,杭州市上城区政府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清河坊进行复原和改造,才使得我们这些“老杭州”重读清河坊时,能够把历史碎片一块一块拼接起来,连成一本新的“小书儿”。每天人潮涌动,争相翻看着这本“小书儿”。
现在的清河坊是杭州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主街河坊街云集着一大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医药文化、传统手工艺、杭帮菜肴、民俗文化、人文书画等交相辉映,是杭州人潮最多的地方之一。
打开清河坊的“扉页”,你能看到一幅全景图:坐落在吴山北麓,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著名风景区的清河坊,东接中河,坐拥杭城灵秀的自然山水。这里曾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几百年后的今天,它浓缩了老杭州风雨变迁的历史,成为一幅生动直观的人文画卷。
翻到清河坊的“内页”,你会读到一个个历史故事。比如说鼓楼,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是鼓楼,如今已1400岁了。史料记载,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在此地置大钟一座、大小鼓9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重建的古楼已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河坊街上的胡庆余堂,是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于1878年创立的。胡雪岩经营最出色的要数胡庆余堂国药号,由于他精心经营,货真价实,药价公道,生意越做越大,名声也越传越远。
350岁的方回春堂,传说为钱塘人方清怡创办,当时最有名的药是以家传秘方精制而成的“小儿回春丸”。方回春堂现在的店堂是在民国初年造的,石库墙门雕花楼堂,很有老店气派。随着河坊古街的复兴,方回春堂再度红火起来,他们请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门诊,惠及民众。
记者来到清河坊,采访上城区老字号保护协会秘书长叶世海。他说:“在清河坊一家家小小的商铺后面,都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它们中有不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除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小泉、王星记、万隆、边福茂、朱养心等这些老字号外,还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故事鲜为人知。清河坊是中国人文历史的金矿,欢迎大家都来‘淘金’!”
清河坊的前世今生:
是一本正在续写的“小书儿”